戏曲资讯
碗碗腔皮影签手郭向荣
戏曲资讯  2020-11-24

郭向荣(1892-1963)碗碗腔皮影签手。又名向娃,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阎村镇申郭村人。

郭向荣从小就开始学艺,早在清朝宣统元年,就潜心钻研皮影艺术。当光绪皇帝死的时,正是他流唱皮影戏的初期,统治阶级曾压制他们说:“国有大祸,民无天良,再若唱戏,点火烧箱!”对于当时反动统治阶级的百般刁难、阻挠和世俗偏见,他并没有恢心和示弱,而以他对皮影艺术的极高热情,坚持着这一事业的发展与研究。他的特长是皮影“挑签”。他所挑出的皮影花样、人物表情既保持了传统的艺术,又以他独特的技巧创新改革了传统的表演手法。

他13、4岁时,常跟舅家村皮影班外出打杂帮忙。一次,他随戏传着贠曲北杨村演戏,因“挑签”的把式误事未到,他就毛遂自荐项,结果不仅应付了演出,且效果甚好。从此他更加刻苦学习,潜心钻研挑签技巧,在练基本功时,他总是起早贪黑的光着悬空的两肘用两个大拇指和食指的末梢紧捏着碗豆粗的数根钢丝捻磨,直到筋骨伤的痛,浑身水淋也不休止。15岁时,他就在临潼新丰镇南柳河黄村黄会宝的皮影戏班中担任挑签。1年多后,又被华县高塘北侯村班社主侯良弼请去当挑签。1950年,他自己成立了“民艺皮影社”。

经过几十年的挑签艺术实践,他摸索创造了自己独具一格的表演手法。他挑皮人上亮子时,捏手平稳,运用自如;在表演几个皮影人武打动作时,动作既快,花样繁多,形象通真;他还能一只手握住3个皮娃娃的签子顺次排列同时出场。既能保持有条不紊和彼此距离不乱,又能显示出男女不同的走法和姿态。他不但能以绝妙的挑签技巧博得观众的交口称赞,还能以独特的嗓音和丰富的趣话(干话)增加表演的趣味性,被人们誉为关中的渭南皮影后裔。在他的家乡还流传着“猛之桶子,向娃的影子”的谚语。

碗碗腔皮影签手郭向荣 

他55年的演唱生涯足迹遍及华阴、华县、蒲城、富平、临潼、渭南、高陵、三原、泾阳、长安等县市区和陕南广大地区及山西运城、荣河、临河一带。曾创编《耕田》鼓词《抗美援朝》等作品;他表演的《跑马》《铡丁勇》、《王允献连环》,曾荣获1956年11月“映西省第一届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大会”一等奖、奖章1枚。他的“民艺皮影社”也获大会亮子1幅。会后,他用230元钱买下了“候家”的皮影箱,并添置了一套现代戏剧箱。他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在“双百”方针指引下,为发展皮影艺术更加辛勤地学习和钻研。

郭向荣虽然于1963年与世长辞了,但英名永驻三秦大地,他从事的皮影艺术事业被儿子郭全福继续传承和发扬。(通讯员:李军民)

同类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