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月3日)上午,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北京团代表陆续来到北京会议中心驻地报到。全国人大代表,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北方昆曲剧院艺委会副主任顾卫英今年继续关注传统文化保护话题,她希望能进一步推动戏曲进校园,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对于当下演出文化市场中的“戏曲热”“传统戏曲改编热”等现象,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顾卫英表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传统文化并非偶然,是因为传统文化本身是有力量的,传统戏曲改编问题也不应“一概而论”,好作品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
“国潮风”“戏曲热”并非偶然,因为传统文化本身有力量
近几年演出文化市场中“戏曲”逐渐升温,很多年轻朋友慢慢喜欢上了欣赏戏曲,还出现了一些网红戏曲。
对于当下的“戏曲热”现象,顾卫英表示,这样的变化反映的正是近年来我们对于传统文化保护力度的增强,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让戏曲走进了年轻人群体,“国潮风”掀起来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传统文化并非偶然,这是因为传统文化本身是有力量的,是永不落时,甚至是最时尚的。
“传统文化都是从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流传至今,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应该注意基因和生态这两个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应该从娃娃抓起,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让更多的孩子接触、了解、热爱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种子埋在孩子们心里。”顾卫英认为,也要从更深层次去挖掘传统文化的特点、美感、历史,要搞明白什么是传统文化真正的生命力,为何能传承到今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找到传统文化的精髓。
传统戏曲改编不应一概而论,需经过时间的检验
其实,戏曲从来不拒绝合理化的改编与创新,以何种形式为载体的传统文化也都并非一成不变。当年梅兰芳先生到美国巡演时,为了让更多观众来看传统京剧《汾河湾》,特意结合剧情给这出戏改名为《一只鞋的故事》(One Shoe′s Story),戏名中的悬念一下就戳中外国观众的心。
近年来,借助短视频平台的助推,不少传统戏曲在网络上“翻红”,甚至还引发了不少年轻网友的跟拍模仿;一些戏曲还进行了“魔改”,戏台上的“创新”不断,端庄高雅的戏曲艺术以另一种姿态进入了大众的娱乐视野。
对于“传统戏曲”的改编问题,顾卫英觉得,这应该“一分为二”看待,从形式上看,改编肯定值得鼓励,因为这有助于在更大范围内的推广和传播,但具体改编的内容仍有待探讨,还是要尊重传统文化内在的基因。
她认为,评价戏曲的改编问题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来回顾这些改编的作品,看看它们是否还有生命力,如果仍然被市场和观众喜爱那这种改编就是值得提倡的好作品,否则也需要进行调整,要反思改编的“步子”是不是“迈大了”或者“走偏了”。
“当前一些传统文化融入了现代元素,传统曲目被全新改编,这种模式在某种层面是为了更好地普及、弘扬传统文化,让更多的‘小白’先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等他们‘入门’了,还是要告诉他们经典的传统文化的原貌究竟是什么样的。”顾卫英说。
如何看待“戏曲改编热”?顾卫英代表:好作品要经过时间检验
戏曲资讯 2024-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