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看灯火照,近看像个庙,里头人马喊,外面哈哈笑。”在河北唐山地区,流传着这样一条谜语。熟悉皮影戏的朋友都知道,这则谜语形象地描绘了皮影戏:灯火朦胧,人影绰约。小小的剪影,经那一双双巧手摆弄,在方寸之间演绎出人生百态。
70岁的老艺人李建章是唐山滦州市张马庄村人,他是滦州皮影剧团团长。李建章从小就是个“影膏药”,只要听说哪个村演皮影戏,他准追过去,跟在后面串村看。8岁起,李建章开始拿纸学皮影,一有时间找本影卷就学着唱。
“那时候,皮影在我们这一带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主要是耳濡目染。”李建章说。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剪影,在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融绘画、刻纸、说唱、戏曲于一体,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唐山皮影戏,以唐山地区滦州、乐亭一带的语言音韵为音乐特色,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山皮影戏的音乐唱腔吸纳了地道的老呔儿话,甚至民间歌曲小调叫卖声等也渗透其中,因此曲调婉转,地域特色浓厚。”李建章说,唐山皮影的影人、道具是用驴皮制成,所以又称“驴皮影”。
因常年刮皮子、刻皮影,李建章的手上布满老茧。“驴皮放入凉水浸泡三至四天后,将外面的毛及里面的油肉处理掉,用刮皮工具上千次打磨,把它处理得像纸一样薄,才能雕刻、上色。”李建章说。
1976年起,李建章邀请同乡爱好者,组建了滦州皮影剧团,在周边演出,广受村民好评。他们每年演出300多场,还闯进了天津、北京、东北等市场。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种多样的娱乐方式不断涌现,传统皮影戏如许多其他传统非物质文化艺术一样,遭遇传承和保护的难题。为了保护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唐山致力于培养新一代的皮影戏传承人。
“非遗传人很多年岁已高,急需培养后备力量。”滦州市中山实验学校副校长杨耀武表示,他们学校在吸收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滦州皮影校本教材》,按年级编排分册,每周安排一节皮影课程,感兴趣的学生还自发组建了皮影演唱、皮影操纵、皮影雕刻等社团。
2019年5月,唐山皮影主题乐园开园。走进主题乐园,随处可见萌萌的皮影兔一家形象:兔爸唐皮儿、兔妈唐影儿、兔哥唐心和兔妹唐宝。流连于皮影文化墙,感受历史的承继,坐上旋转皮影体验亲自操作的乐趣,来到皮影剧场倾听光电渲染下的古韵……在这里,皮影被赋予现代表达,游客们在寓教于乐中感受到这门传统艺术焕发的新活力。
“作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为主题的亲子乐园,我们的设计理念就是‘最古老的动漫,最时尚的皮影’。”主题乐园负责人李绍会说,她期待以舞动的皮影带动非遗“活”起来,尝试以产业思维和市场理念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
如今,李建章还在利用业余时间免费教村里的孩子学习皮影戏,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将皮影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场子虽小,天地却大。只要孩子们喜欢、有兴趣,我就坚持到我唱不动为止。”(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