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绺
须口。京剧称“三髯”。根据人脸上所长胡须的形态,在艺术上给予夸张处理,其中在中间靠上唇的胡须宽10-13厘米,另两边靠耳旁各挂束胡须,三束胡须的长度相约。“绺”字在元明杂剧中表示“一束”的意思,此须口一共三束胡须,故称“三绺”。三绺的长短是按剧情、角色的安排,以及演员表演需要而定,一般长约40厘米。三绺一般是给戏中中年以上的生角挂用,根据角色的年龄,分别选挂不同颜色的黑三绺、苍三绺、白三绺。如《宝莲灯》的刘彦昌就挂黑三绺,《伏姜维》的赵子龙就挂白三绺,传统例戏《八仙贺寿》的曹国舅就挂苍三绺。
五缕
须口。京剧称“五绺”。根据人脸上所长胡须的形态,在艺术上给予夸张处理而成。究因线状物品细而长者称“缕”,五缕须的形状是两耳际各一缕,上唇分左右两缕,颏下一缕,故粤剧戏班称此为“五缕”。须的长度按剧情角色安排以及按演员表演的需要而定,有短五缕和长五缕之分。短五缕一般长25厘米,多为擅长演唱的演员及戏中较文静的角色戴挂。长五缕一般长约50厘米,供注重“须功”的演员和戏中武场角色戴挂。五缕须的颜色按戏中角色的年龄分黑五缕和苍五缕两种如传统粤剧《单刀会》的关羽,挂的是长黑五缕,到《走麦城》时,关羽则要换挂长苍五缕,以表示戏中时间的推移,同时也烘托戏剧的悲凉气氛。偶有个别角色,如粤剧《琵琶记》的张广才,也会选挂白五缕。
满胡
须口。京剧称“满髯”。根据人脸上所长胡须的形态,在艺术上给予夸张的处理而成,整口须成片形,不分绺,将演员的口部和下颏全部遮住,以此形态表示角色满面都是胡须,故称“满胡”。须长40~50厘米。满胡是给中老年的生脚(正生、须生)、净脚(二花面)、外脚(大花面)、末脚(老生)等行当脚色戴挂,演员按戏中角色的年龄分别选挂不同颜色的黑满胡、白满胡和苍满胡。如《举狮观图》的徐策,是挂白满胡;《包公审郭槐》的包公,是挂黑满胡;《凤仪亭》的董卓,是挂苍满胡。
扎
须口。根据人脸上所长的胡须形态,在艺术上给予夸张处理,扎如满胡一样,整口须成片形,但中间开口,露出嘴巴,须口长度一般约为50厘米。挂扎者一般都要在两耳旁兼插翅。扎主要是给净脚(二花面)六分等行当演员所挂,多扮演戏中勇猛、好胜、打斗的角色。扎的颜色有黑、红两种,挂红扎为戏中神怪,或是番邦大将等角色,如《水淹七军》的周仓就挂黑扎;《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的牛魔王则挂红扎。在传统粤剧演出中,也有将扎分开数缕绑住,向上收屈,这样长须就变成了10-15厘米的短须,以此代替“虬髯”。
翅
化妆用品。京剧称“耳毛子”。用头发或牦牛毛制成两束长15-20厘米竖直的毛发,上端末梢用胶水粘成尖形,中间用细铁丝收紧,底部呈半圆形。将其插于鬓边,以此表示角色的耳毛丰盛。因其对称地插在演员的两耳边,犹如一对翅膀,所以粤剧戏班将它称为“翅”。也有一说,是其上端呈尖状、如刺一般,故称“刺”。翅多为须口扎的附属物,颜色有黑、红两种,如角色挂黑扎,则戴黑翅,如角色挂红扎,则戴红翅。它本身并没有附带表演功能,纯粹是角色化妆扮相的一种装饰物。传统粤剧《芦花荡》的张飞、《三打祝家庄》的李速等角色挂牙擦须、戴黑翅,《薛刚打烂太庙》的薛刚没有挂须也戴黑翅,《钟馗嫁妹》的钟馗挂红须则要戴红翅。
粤剧小百科:三绺、五缕、满胡、扎、翅
戏曲资讯 20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