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资讯
金黄澄亮罗汉钱——经典沪剧《罗汉钱》诞生记
戏曲资讯  2021-02-03

1984年、2016年,著名沪剧演员茅善玉两度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了紫竹调《燕燕做媒》,使得以前上海姑娘喜欢哼唱的这段明快轻柔的沪剧小曲广为传播,让苏浙沪之外的很多观众、听众也喜欢上了沪剧。这段唱腔就出自沪剧经典《罗汉钱》。《罗汉钱》是沪剧发展史上一座里程碑,流传至今,但人们未必知道这部作品凝聚着多少艺术家的辛勤劳动。本文回顾了从小说《登记》到沪剧《罗汉钱》的创作历程。

赵树理与小说《登记》

沪剧《罗汉钱》据以改编的原作是赵树理的短篇小说《登记》。

赵树理,当代著名作家。1937年投身抗日工作,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根据真实故事写成小说《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1951年春回到故乡太行山区参加农村工作,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三里湾》、评书《灵泉洞》、小说《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卖烟叶》等。他长期深入生活,作品乡土气息浓郁,真实展现了中国农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革,具有新鲜活泼、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以他为代表形成了俗称“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

小说《登记》是赵树理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50年6月。

1950年1月,北京市文联创办了一个综合性文艺刊物《说说唱唱》,由李伯钊、赵树理担任主编。1950年5月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中央颁布了婚姻法,当时《说说唱唱》要迅速配合,大力宣传,可是编辑部没有现成的稿子,便决定先由编辑自己来写。谁来写呢?最后这任务落到了赵树理头上。赵树理也真行,很快就赶写出一篇评书体的短篇小说《登记》,发表于《说说唱唱》1950年6月号。

《登记》约2万字,故事写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山西东王庄,农村青年李小晚与艾艾相爱,互赠罗汉钱与小方戒为标记。他们的往来引起村民事主任的反对。艾艾的母亲小飞娥发现艾艾的罗汉钱,回忆起20年前自己与保安相恋,被包办婚姻拆开、强迫嫁给张木匠的经历,恐女儿重蹈覆辙,拒绝了五婶的说亲。村里的青年小进和燕燕的恋爱也遭到阻碍。青年们互相支持。燕燕上门为艾艾做媒,经劝说,小飞娥同意。但村公所不准登记。两个月后,婚姻法颁布,两对恋人圆满结合。

《登记》虽然是急就章,但它的诞生并非偶然,中国农民的婚姻恋爱一直是赵树理最关心的问题,之前他曾写过《小二黑结婚》,《登记》可说是姊妹篇。另外赵树理创作的生活基础雄厚,那些活生生的小说人物形象在他心中呼之欲出。正如作家马烽所说:“那些‘罗汉钱’、张木匠用锯梁打老婆之类的细节,也不是临时‘搜集材料’所能搜集起来的,而是作者长期深入农村生活的积累。”所以《登记》不同于一般的宣传作品和应景之作,而是一件认真创作的艺术品。作者通过生活表象挖掘出社会生活的本质,进行提炼、概括、典型化,塑造了小飞娥这个新旧社会交替时代觉醒了的妇女典型:既有受命运摆布的一面,又有与命运抗争的一面。作品不仅写了以五婶等为代表的封建残余势力,还鞭挞了基层干部中的封建残余思想、假公济私行为和官僚主义作风。作品描写了一个全新的解放了的农村,同时深刻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矛盾。

《登记》在艺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作品采用民间说书的叙事技巧,作品中小飞娥、艾艾、燕燕、张木匠、五婶、村主任、王助理员等人物形象个个性格鲜明,是一部通俗易懂的作品。

沪剧《罗汉钱》 

洋溢江南风情的《罗汉钱》

小说《登记》发表后,立即在文艺界引起强烈反响,一些戏曲团体开始改编演出。1951年冬,上海红旗沪剧团的蓝天蔚、姚士良把《登记》改编成沪剧《罗汉钱》。据红旗沪剧团团长姚士良说,《登记》是苏州市文联推荐给他们的。其后,上海勤艺沪剧团用他们的剧本,于1952年6月演出于丽都大戏院,由著名演员杨飞飞主演。两个剧团的演出都很受欢迎。

1952年1月,由解洪元、丁是娥领衔的上艺沪剧团和由石筱英、筱爱琴领衔的中艺沪剧团合并组建成民办公助的上海沪剧团。不久,即将举办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信息传来,上海市文化局与上海沪剧团商量,决定重新改编《罗汉钱》前去参演。

新的剧本由市文化局戏曲改进处创作研究室集体改编,宗华、文牧、幸之执笔。这三位都是有经验的编剧:宗华原在多个越剧团任编剧,具有较高的文学水平和编剧能力;文牧是演员出身的编剧,熟悉舞台,熟悉沪剧传统,熟悉江南农村生活;幸之则擅写唱词。他们通力合作,很快写出了新编《罗汉钱》剧本。

新剧本共有三幕七场。第一幕第一场“看灯”是新增的。这一场描写了时代背景和故事发生的环境,富有节庆欢乐气氛和江南农村的民俗风情。开场便让所有人物都出场,村长向区王助理员报告村里男女青年不正经,小进埋怨村长不肯开介绍信,艾艾与小晚互赠罗汉钱与小方戒,村长托五婶为外甥做媒,五婶讲述小飞娥的来历·····很快就揭开了戏剧的矛盾,起到了内行称作“一拎头”的艺术作用。

接下来的几场,剧本抓住原作中有戏剧性的几个点,精心编织戏剧情节,构建戏剧情境,场场有戏,处处有戏:小飞娥回忆,东王庄相亲,燕燕做媒,逼迫燕燕,区上登记等等。第三幕是大结局,区长上场,带来新颁布的婚姻法,村长、王助理员做检讨,五婶受批判,两对新人圆满结合。所以全剧戏剧性强,环环相扣,结构完整,针线缜密,前后呼应,是一出扣人心弦的好戏。

在改编过程中,编剧们碰到一些问题。首先是语言问题,他们本来也想尽量尊重原作,让故事发生在北方。但是北方的许多习惯用语,如用在地方特点很显著的沪剧里面,会显得格格不入;如用沪剧的口语,与表现的北方内容又不相合。为了保持语言地方性的统一,他们决定把故事的发生地改成江南。剧中无论念白、唱词都用上海方言,特别是采用江南农村老百姓唇舌之间的俚言俗语,如“这种人家点了灯笼没处寻”“稻田里好坏一年事,嫁丈夫不好害终身”“世上萝卜青菜沿街卖,绝没有黄花闺女送上门”“好稻不长在荒田里,凤凰不出在乌鸦窠”“怎么会冬瓜缠到茄门里”等等。这样就和谐一致了,而且通俗易懂,生动鲜活。与此相关联的是,改编本注意了江南水乡的风光和特有的民俗风情的展现,像调龙灯、看花灯、放花炮、吃馄饨等场景都是江南农村的民风民俗。

因为沪剧受话剧影响较大,处理不好,容易搞成“话剧加唱”。改编者非常注意民族形式的问题。在第一幕第一场中的“看灯”一节,吸收沪剧传统剧目《徐阿增出灯》《姑嫂看灯》的内容和表演方法,并加入了新的内容。“东王庄相亲”一场,小飞娥、张木匠、五婶三人边唱边走圆场也是采用传统的表演手法。改编者还发挥了沪剧重唱的优长,在关键之处都安排了唱,如艾艾与小晚互赠信物时的“金黄澄亮罗汉钱,小巧玲珑惹人爱”,小飞娥回忆时的“为了这个罗汉钱,甜酸苦辣都尝遍”,燕燕做媒时的“燕燕也许太鲁莽,有话对你婶婶讲”等,剧本的唱词在全剧篇幅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所以他们写出的《罗汉钱》是一出具有浓郁戏曲味和鲜明沪剧剧种特色的戏。

丁是娥演活了小飞娥

上海市文化局确定改编《罗汉钱》参演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后,戏改处领导刘厚生特地邀请著名导演张骏祥担任导演,蓝流为助理导演,并安排丁是娥、筱爱琴、邵滨孙、解洪元、石筱英担纲主演。

张骏祥曾就读美国耶鲁大学戏剧研究院,是极有成就的话剧编剧、电影导演,而且他熟悉戏曲,十分尊重中国的传统戏曲。他在导演时,一方面仔细分析剧本、人物和人物关系,要求演员体验人物,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的分寸;同时要求尽可能发挥戏曲表演的长处,保持沪剧鲜明的剧种特色。比如小飞娥等三人运用传统沪剧中“链条箍”的手法,边唱边走圆场的表演,就是他提出来的。他还主张唱腔设计尽量多用沪剧中来自民间的曲调,如“紫竹调”“吴江歌”“进花园”“寄生草”等,以增强剧种特色和地域特色,《燕燕做媒》就用了“紫竹调”,效果很好,剧中的一些唱段很快到处传唱,不胫而走。

表演任务最重的是扮演小飞娥的丁是娥。据丁是娥回忆,刚开排就遇到了一件事情。那天下午排戏,因为小飞娥要第一场末尾才出场,所以,丁是娥中午抽空去服装店做服装,耽搁了一些时间。当赶到排练场时,发现场上鸦雀无声,所有人在等她一个人。原来张导排戏不是一场一场按顺序来排,而是抽出小飞娥的重头戏第二场的“回忆”先排。丁是娥不好意思地向张导作了检讨,张导和气地说:“你先定定神,把情绪调节好,再排。”

丁是娥很认真地演唱了一段“反阴阳”曲调的“为了这个罗汉钱”。不料张骏祥听了悄悄地问蓝流:“丁是娥是不是专演悲旦的?”蓝流转告后,丁是娥陷入了沉思,张导这样问,是不是自己对人物的理解不够准确?她回过头来,认真研读原作,原作者在写小飞娥上街看灯时,曾写道,她“在各街道上飞了一遍”才回转家门。一个“飞”字使她茅塞顿开,她从“飞”字入手,探索人物思想性格,就觉得小飞娥的性格基调并非多愁善感,悲悲切切,而是热爱生活,思想活跃,富有朝气,且聪明伶俐的。她虽曾有痛苦,但岁月流逝也冲淡了这种哀愁。所以后来丁是娥在演唱(回忆)时,感情分寸恰当,唱得委婉沉郁,声情并茂。

丁是娥的表演非常细腻,第二场小飞娥看灯回家,高兴而归,心情是愉悦的,她忽然发现罗汉钱,很为惊讶,接着她查看自己的罗汉钱,看到仍在匣中,情绪转为奇怪、紧张,通过愉悦—惊讶—奇怪—慌乱几个层次,细致地刻画了人物感情的曲折变化。

夫妻争执一段,经过燕燕做媒,小飞娥主意已定,希图说服丈夫。丁是娥采用动感情的说理,既不生硬地逼迫丈夫就范,也不低三下四地哀求,这里也安排了几段唱,既有对丈夫的体贴,也有对艾艾终身大事的关切,“索性把他们配一对,看他们还有啥闲话”,经过说理,终于使张木匠也表示同意:“我不管,随你!”

丁是娥在舞台上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带着旧社会的心灵创伤而又对新生活充满憧憬的农村妇女的典型形象。

《罗汉钱》整个演出,演员阵容豪华,除丁是娥外,筱爱琴、解洪元、邵滨孙、石筱英个个都是好唱功、好做功,表演非常出色。而且配合默契,可称珠联璧合。

《罗汉钱》唱进北京城

1952年9月25日,上海沪剧团以华东区演出代表团沪剧队名义,赴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

10月1日,丁是娥应中央人民政府邀请,参加国庆观礼。晚上沪剧队成员赴天安门广场观看焰火,参加联欢活动。

10月13日,《罗汉钱》于中央戏剧学院作内部招待演出,艾青、宋之的、赵树理等观看。赵树理看了非常高兴,连连称赞:“演出是剧本好,演员好!”

10月17日,《罗汉钱》在北京剧场首次公演,获得极大成功,好评如潮。经过评比,《罗汉钱》荣获观摩演出大会的剧本奖、演出奖;丁是娥、石筱英获演员一等奖,解洪元、筱爱琴获演员二等奖,邵滨孙获奖状。

10月下旬,《罗汉钱》到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同志作专场演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出席观看。剧团得知这个消息,喜出望外。丁是娥在演唱时,想看一眼台下的中央首长,手里的两枚罗汉钱,不慎掉了一个,好在观众没有发现。谢幕时毛主席向演员和乐队致意。演出结束,工作人员领演员们去吃夜点,周总理亲自在食堂门口迎接他们,并与大家一一握手。几天后,周恩来又接见了丁是娥,丁是娥汇报了有关情况,周总理非常高兴,他关心地问:“《罗汉钱》的音乐是不是吸收了苏滩的曲调?”丁是娥答:“是的。这出戏的音乐挖掘了许多沪剧的老曲调,其中有的就是从苏滩那里融化吸收过来的。”总理说:“一个剧种要发展,就得多访问一些老艺人。你们要多吸收与沪剧比较接近的南方各剧种的曲调来丰富自己。”丁是娥听了觉得心里暖暖的,连连点头称是。

《罗汉钱》赴京演出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评剧、锡剧等戏曲剧种纷纷移植此剧。1957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又把《罗汉钱》搬上了银幕,使《罗汉钱》和沪剧走向了全国。

同类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