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如人生,安康汉调二黄演员陈珊对舞台的“不懈之缘”,源自于她就是戏中的“角儿”。
2021年CCTV元旦戏曲晚会上,湖北、湖南、陕西、广东、福建五省联唱的汉剧“龙凤呈祥”中刘备夫人孙尚香的扮演者——安康籍汉剧演员陈珊,C位出道,铿锵亮嗓,特别是与汉剧演员们最后一句和声 “孔雀焉能配凤凰”,细腻精到,悠扬婉转,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零开始,初出茅庐露头角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出生汉江边的陈珊,自小耳濡目染汉腔、汉调, 对五颜六色的戏装产生了无限的好奇和兴趣。2001年,陕西省艺术学校在安康开设的汉剧班,父母拗不过她的“请求”,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领着小丫头去报名,没想到一“考”定终生,从此走上汉剧“科班”道路,当时她才13岁。
在校五年,从零开始。小陈珊进班时年龄虽小,但学习戏曲基本功就不算“小”,像练武的拔筋、站桩一样,筋骨越柔嫩越好练。豆蔻年华,曲艺开端,她禀赋并非最好,搬脚,搬得青一块於一块,闪腰,闪得腰酸背痛,踢枪,踢得浑身是伤,陈珊常常回家抹眼泪。到了学校,咬咬牙,继续坚持。
最难的就是练嗓,唱戏的嗓子有真嗓子、假嗓子之说。“这一行,太苦了”陈珊“亮嗓子”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吼开总是找不到窍门,嗓子吼得发了炎,还是走音。这让性格好强的她,苦恼不已。于是,她不仅在课堂跟老师反复练,课外又拜师求艺,讨教、琢磨,周而复始地练嗓,慢慢地掌握了方法,从放音中学会控音,让小嗓子发挥大作用。有一次,连续四场演出,“金嗓子”硬是一撑到底,毫无破绽。
初出茅庐,斩头露角。2006年毕业后,进入汉调二黄研究院,成为汉调二黄老艺术家陈朝玉的门下弟子,系统学习汉调二黄青衣行当。一边排演,一边进修,她在经历中学识也得全面到提升,获得音乐教育本科学历,扎实的功底,刻苦的钻研,陈珊很快成了同行的领军人物,先后排演了传统戏《三击掌》《宇宙峰》《三怕妻》《三哭殿》《扈家庄》《八仙闹海》等数十部经典汉调二黄本、折戏,并在多部大戏中担任主角。
美丽蜕变,新锐小试演主角
2014年,对陈珊来说是一个转折。
汉调二黄研究院新编现代戏《莲花台》,她出演主角,新锐小试,在地方上获得了很大成功。
原陕西省常务副省长、振兴汉调二黄发起人之一徐山林老先生接见演职人员时,语重心长地说:“娃娃们,要把戏演好,要把汉剧发扬光大呀!”
现代戏和传统戏有本质的区别,在市、区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剧团请来上海知名导演重新诠释这出戏,根据剧情和行情将其改编为《莲花碑》,陈珊仍然担纲女一号荷花。
《莲花碑》讲述了陕南农村普通人之间的一个感人故事,该剧以凡人小事,讴歌了安康人民坚韧与刚强的品质,彰显出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剧中荷花是一位善良的农家妇女,顶着流言蜚语为全家点燃生活的希望,展示了人间真善美和社会正能量。
陈珊二十多岁,荷花四十多岁, “角色”有代沟。为了迅速进入角色,陈珊把目光投向平时不在意的“农妇”,城里姑娘抽空往山里跑,有点稀罕,看看农妇的眼神,听听农妇的语气,学学农妇的形态……从学校到舞台,陈珊几乎“与世隔绝”,在校,“品学兼优”两耳不闻窗外事,在团,“力拔头筹”一心苦练基本功,在家,“掌上明珠”十指不沾柴米油。“被宠”的原因,就是要保护演员的手,纯正演员的心。
老戏程式化,新戏生活化,对“科班”演员来说,互化转变,绝非易事。“放松,也很难的。”陈珊露出一丝苦笑。
正规训练出来的演员,老戏老套路,上舞台有模有样,一字一板。新戏新章法,贴近生活原貌,绝对不许“摆谱”。该剧情感细腻,人物形象鲜明,情节丝丝相扣,感情紧紧相依,为了给观众呈现一台全新的地方戏曲视听盛宴,差不多两个月时间,陈珊把自己“闷”在屋子里,背剧本、记台词,一遍遍的“过电影”,置身剧中,仔细揣摩眼神、手势、走姿和不同场景、不同心态的变化,力求拿捏的精准到位。
演技在求实,导演、舞美、唱腔设计在创新,《莲花碑》一炮走红,斩获陕西省第七届艺术节上最佳剧目,演出等大小奖项数十枚,并作为安康市对外文化交流剧目,赴广东东莞、新疆奎屯等地进行文化交流展演。
由而,陈珊获得了陕西省第七届艺术节个人表演奖,并以此戏参加中国第十四届戏剧节、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展演,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她并在传统戏《五女拜寿》中扮演杨三春,也获得艺术节表演奖。同时,获陕西省百名优秀青年演员称号。
薪火相传,汉调二黄上央视
“只有坚持,才能赢得掌声”。从艺二十年,陈珊一路走来,获得了事业的成功,感受了酸苦辣,最甜蜜的感觉是看到了观众舒心的笑脸和享受了回馈的真诚掌声。
汉调二黄起源于汉水人家,其艺术风格与汉水流域群众的生活习俗、社会风尚及文化现象紧密联系。汉剧不仅在保护中传承,更重要的是走出去,让群众喜闻乐见。剧团每年随着文化扶贫和“三下乡”要面向农村群众上演20多场次,尤其2019年汉滨区委宣传部牵头的“百村十送”文艺展演活动,更是加大了汉剧与群众的紧密联系。
艺术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观众的笑声,就是我留在舞台的源动力。”陈珊乐此不疲,有时一天跑二、三场,也从不推辞。
陈珊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幸福的。在家,她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同样她也是父母的一个孝顺女儿。这次参加北京演出,通知是11月初接到的,11月10日到武汉录小样,12月10日二次到武汉录音,早上6点多从安康出发,下午3点到达武汉,中途有点耽误,晚上11点开录,直至凌晨3点才录制完毕,她当即返回安康。为何匆匆?因为母亲在住院,她心急如焚,迫需回家照顾。
在单位,前任院长袁朝玲,和母亲一样,对她体贴入微,呵护有加。现任院长袁小龙,即是领导又似兄长。2020年12月23日到国家大剧院彩排,安排了领队、化妆师、服装师一同进京,前前后后叮嘱要注意身体,保护好嗓子,进京演出这个荣誉,不仅个人的、剧团的,也是安康的、陕西的,更是非遗文化的。
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21年新年戏曲晚会在CCTV-1综合频道播出。本次晚会晚会通过对传统戏曲艺术形式的全新诠释和艺术家精湛技艺,展现了新时代传统戏曲艺术薪火相传、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陈珊和汉调二黄上了荧屏。
近年来,安康市、汉滨区通过守正创新,不断丰富公共文化建设内容,持续创作、演出老百姓爱看的好作品,使汉调二黄成为了安康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汉调二黄首次进京,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安康文化产业发展协会会长孙世福说,陕南独特的地理环境,民众各异的生活习俗及语言音调,汉剧艺术极富地域特色。此次进京算是汇报演出,是发展汉剧一个了不起的成果。
汉调二黄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珊2016年当选市人大代表,她在倾注演艺的同时,多次以建议、议案等形式,呼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汉滨区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局长杨晓明对“非遗”信心满怀:“本次五省汉剧联袂成功,标志着汉剧融合发展、传播有了新的开端。下一步,五省联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汉剧世界级非遗保护项目。”
“因为爱,没有放弃”陈珊属于这个舞台,青春的光芒留在这个舞台。她在《日记》里写到:“当我进入舞台,走近每一个扮演的角色,演艺着不同人物命运,理解着不同的历史故事,这一份份多姿多彩的人生体验,使我在热爱中去接收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并一直追寻下去。”
“月老本是乔国丈,纵有大事料无妨”两句唱腔,陈珊在北京留下了经典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