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资讯
息国玲:少女多奇志男装报国心——介绍评剧优秀剧目《花木兰》
戏曲资讯  2021-01-11

息国玲:听众朋友,木兰从军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这故事最早见于南朝陈智匠撰写的《古今乐录》。北朝时,在民间诞生了长篇的乐府民歌《木兰诗》。这篇作品以古朴的风格,浪漫的色彩,叙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了功勋,辞官不做,回乡与全家团聚的故事。赞颂了她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杀敌的气概和端庄美丽的姿容。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崇尚习武,不满战乱,渴望和平的心愿,也涤荡了封建社会女不如男的偏见。花木兰是古代妇女中的英雄典型。

花木兰的故事对后世影响很大,许多艺术作品都取材于这个故事,表现了这个主题,尤其是对戏曲的影响更是深远。明朝徐渭的杂剧《四声猿》中有《雌木兰》一种。这出戏也是评剧舞台上的传统剧目。1978年,天津评剧院安排了强大的阵容,排演了这出戏。

剧本改编:周抗;导演:孔广山、曹艺铸、王立柱;唱腔音乐设计:李娟文、六岁红、贾宝琪、曹金声,侯树智,陈钧;指挥:吴经奇;舞美设计:方孝平;服装设计:赵深林、吴薇;花木兰由崔莲润、郭美美扮演;花弧由谢彦飞扮演;花母由赵茹意扮演;花木慧由王瑾扮演;贺元帅由王宝坤扮演;突厥王由高金元扮演。

现在我们把这出戏的编剧。原天律评剧院副院长周抗同志,花木兰的扮演者著名评剧演员崔莲润同志和作曲李娟文同志请到了直播问,共同回顾评剧《花木兰》的创作过程,并欣赏其中的精彩片断。

息国玲:周院长,您好。
周抗:您好,听众朋友们好。
息国玲:莲润,你好。
崔莲润:您好,听众朋友好。
息国玲:娟文你好。
李娟文:您好,听众朋友好。

息国玲:听众朋友,现在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周抗同志。周抗同志1928年生于吉林省吉林市,今年71岁高龄,身体非常健康。1948年周抗在大学读书时,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到解放区参加了革命。在冀南日报、河北日报工作。1950年调天津日报社做编辑、记者,任政法组组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在反右斗争中遭受厄运,受到错误处理。1961年调到天津评剧院,从事剧本创作。1979年平反,任天津评剧院副院长。

周抗同志求学时在中文系学习,加上在从事新闻工作中培养出来的良好素质、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和严肃的创作态度,使他在剧本创作上取得了很多成绩。他曾创作了《天要落雨娘要嫁》、《审椅子》、《红色桥梁》等戏。其中,他创作的评剧《花木兰》是打倒四人帮以后,天津评剧院搞的第一出戏,这出戏以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受到了各界的好评。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天津电视台录像,播出以后,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1980~1981年,周抗与青年剧作家李汉云,创作了反映农村题材的喜剧《闺女大了》,1981年获剧本创作一等奖和1982年度天津市“鲁迅文艺奖金”优秀作品奖。1984年周抗同志调天津市文化局任调研室主任和改革办公室主任,1990年离休,现在还经常发表文章。周抗同志,当年您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评剧《花木兰》?

周抗:《花木兰》诞生在"四人帮"刚被粉碎只有一年多的时间里,因为"四人帮"搞了十年的文化专制,艺术舞台上除了八个样板戏之外,一片荒芜。所以"四人帮"被粉碎以后,群众有一种急切渴望的心情,想看到他们阔别十年的传统剧目和古装剧目,在这种情况下评剧院搞了《花木兰》。可以说,它是一部应运而生的作品。

息国玲:当初您为什么选择了《花木兰》这个剧目呢?

周抗:对于《花木兰》我没有像息国玲老师做了那么多的考证,我只是从小就听了这个民间传说,这个民间传说已经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这个故事非常美,美就美在通过这个女孩子,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振奋民族主义精神。

在确立这出戏的主题时,有别于其它剧种,像豫剧的巾帼不让须眉。我们是把主题集中到爱国主义精神上来。用这条线贯穿到《花木兰》的各个方面。比如花木兰在从军路上,遇到三个壮士,他们议论的问题不是男女谁比谁强,有没有轻视妇女的思想,而是写一个壮士又想从军,又想家中的妻儿老小,花木兰用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故事,比喻说明没有国哪有家的道理,劝说了壮士。表现了花木兰的爱国主义思想。

全剧有五个主要唱段,从五个唱段的题目就可以看出是要突出爱国主义思想。第一段在机房中的唱段叫“国家安危挂在心”;第二段在劝说父母允许她出征时,有一段唱叫“斩虏方慰壮士心";第三段在从军路上的唱叫“只说是冲锋报国不承望挂印封侯";巡营时的大段唱,叫“不杀敌冠恨难消”;最后一段是“见元帅”的唱段叫“哪一日有外患我再抖银枪驱虎狼";可以看出,在这个人物的音乐形象完成时,她的报国之志未泯。

息国玲:周抗老师,选择这个剧目,对评剧这个剧种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周抗:有深远的意义。因为这个戏与评剧的传统剧目有很大的不同,是亦文亦武。从行当上说,既是闺门旦,又是武小生,在创作上有很大难度。我当时正是想用这种难度给各个艺术门类出难题也可以叫挑战。剧本决定了音乐唱腔、表演、武打、服装、化妆、舞台美术,全面地进行革新和提高,如果搞好了,对天津评剧院和评剧剧种在剧目建设上是一个很大的丰富,从内容到形式也是一次很大的突破。

息国玲:最后的结果证实了是这样。周抗老师,在演员的选择上,你们怎么就选择了崔莲润来扮演花木兰呢?

周抗:演员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一个剧目的成败。各个方面的努力都要集于她一身;她在舞台上能不能成功关系极大。如果不成功,就会失败。当时的主创人员一致考虑了崔莲润。我对她比较了解,我来剧院时她还很小,在少年训练队。我看过她的一些闺门旦戏,她演得很大气。她的唱腔高亢有力,表演传神。后来,她到了天津评剧院,在《海岛女民兵》中演了海霞,发现她有一种勇武之气。她平日练功刻苦,其他演员都不练了,她还单独在练。出于这几方面的考虑,我想她只要拼命一搏,是可以完成这个任务的。

全剧有五个主要唱段,从五个唱段的题目就可以看出是要突出爱国主义思想。第一段在机房中的唱段叫“国家安危挂在心”;第二段在劝说父母允许她出征时,有一段唱叫“斩虏方慰壮士心";第三段在从军路上的唱叫“只说是冲锋报国不承望挂印封侯";巡营时的大段唱,叫“不杀敌冠恨难消”;最后一段是“见元帅”的唱段叫“哪一日有外患我再抖银枪驱虎狼";可以看出,在这个人物的音乐形象完成时,她的报国之志未泯。

息国玲:周抗老师,选择这个剧目,对评剧这个剧种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周抗:有深远的意义。因为这个戏与评剧的传统剧目有很大的不同,是亦文亦武。从行当上说,既是闺门旦,又是武小生,在创作上有很大难度。我当时正是想用这种难度给各个艺术门类出难题也可以叫挑战。剧本决定了音乐唱腔、表演、武打、服装、化妆、舞台美术,全面地进行革新和提高,如果搞好了,对天津评剧院和评剧剧种在剧目建设上是一个很大的丰富,从内容到形式也是一次很大的突破。

息国玲:最后的结果证实了是这样。周抗老师,在演员的选择上,你们怎么就选择了崔莲润来扮演花木兰呢?

周抗:演员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一个剧目的成败。各个方面的努力都要集于她一身;她在舞台上能不能成功关系极大。如果不成功,就会失败。当时的主创人员一致考虑了崔莲润。我对她比较了解,我来剧院时她还很小,在少年训练队。我看过她的一些闺门旦戏,她演得很大气。她的唱腔高亢有力,表演传神。后来,她到了天津评剧院,在《海岛女民兵》中演了海霞,发现她有一种勇武之气。她平日练功刻苦,其他演员都不练了,她还单独在练。出于这几方面的考虑,我想她只要拼命一搏,是可以完成这个任务的。

息国玲:莲润,你当时多大?

崔莲润:我当时28岁。

息国玲:你接受了这么重的任务,当时一定又高兴又紧张吧!

崔莲润:是的。息老师,我当时特别幸运。接受排演《花木兰》这出戏,给我提供了一次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可要塑造好花木兰这个人物,对我来说确实难度很大。因为它不同于其它的传统剧目,而是要从刻画人物入手,不仅有繁重的唱念做打。还要女扮男装,压力大极了。记得当时院领导为了排好这出戏,请了好多位老师和艺术家给我指导,有孔广山老师、六岁红老师,曹艺铸等老师。我当时下了决心,一定要虚心求教,刻苦练排演好这出戏,为评剧争气。

息国玲:剧目定了,演员定了,主要的表现手段是音乐唱腔。娟文,你们唱腔音乐小组当时是怎样设想的。

李娟文:《花术兰》这出戏的唱腔音乐,是我们音乐组集体创作的。唱腔风格是以天津传统流派为基调,取众家之长,在创新中求发展。我担当了花木兰唱腔的主要创作,那时我们都很年轻,写作技巧和创作水平都很有限,但我们还是尽了最大的努力。

《花木兰》演出结束后崔莲润与本剧的唱腔设计李娟文、陈钧合影息国玲:评剧《花木兰》的唱词唱腔在哪些方面有突破呢?周抗老师,您说说“从军路上”吧!好像那段的突破比较大。

周抗:“从军路上”的唱词完全打破了过去评剧唱词的写法和格式,而是用一种填词的方法填起来的。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考虑到花木兰在从军路上,穿着戎装,手持马鞭,右手拿着长枪;要让她边唱边舞,一直从头唱到尾,舞到底。唱词是曲牌体的,“俺从小弓马熟,只期壮志早酬,催鞍骑欲把国救,征程未久早到了黑水前头。这一搭霜林红透,那半壁胡骑啾啾,俺双亲常挂心头,听不见胡女音柔。俺此去呀,只说是冲锋报国,不承望挂印封侯。”

息国玲:莲润,这段演唱和表演,难度比较大呀!

崔莲润:确实有难度,这是花木兰在行军路上的一段唱,使用的是马鞭枪,用载歌载舞的形式表演,边唱边舞。我开始学的时候很吃力,曹艺铸老师就一招一式地教我。每天三遍功,反复练习,吃了不少苦,曹老师为我花费了很多心血。

息国玲:“巡营”是这出戏的核心唱段,你们更要下大功夫。

周抗:这是个静场独唱,一个人抒发自已的胸怀,我开始本着“不杀敌冠恨难消”的思想写了十八句唱词,创腔儿的同志创出腔儿来啦!乐队的同志也练了演奏啦!崔莲润也练了唱啦!我反复捉摸,总感觉不满足,花木兰在这时只想了杀敌一点,感情不够丰富。一个女孩子不可能不想念家中的父母,于是我又加了四句。在花木兰唱道“狼烟未息好不烦躁,望重山思家乡令人心焦”。加了“也不知二老可安好,只怕是为木兰常把心操,在梦中曾踏上还乡古道,猛醒来只留下霜染战袍"四句,创腔儿、演员、导演都很好地把它完成了,抒情性加强了,也完整了。

李娟文:花木兰“巡营"一段,我们采用全新的写作手法,板式有变化,调式有替换。声腔是以小生二六板为主,旋律充分表现了花木兰久战沙场的阳刚之气。“望重山思家乡令人心焦”转入三眼后,音乐和过门以调式转换的手法,优美的旋律,使整段唱腔加强了抒情性。
崔莲润:这是木兰从军1年后,花木兰已成为久经沙场的将军,在演唱上我用了有力度的小生唱腔,武生表演,充分表现了她的成熟和消灭敌冠的决心。同时,也表现了她对家乡父母的思念。

花木兰唱夜更深观敌情登高远眺,十二载在营中未解战袍。替爹爹,替爹爹到边关来把贼讨,为国家战沙场昼夜辛劳。狼烟未息好不烦躁,好不烦躁,望重山思家乡令人心焦。也不知二老双亲可安好?只怕是为木兰常把心操。在梦中曾踏上还乡古道,猛醒来,猛醒来只留下霜染战袍。关山万里音讯杳,鸿雁隔绝难把书捎!突厥贼干戈未停用兵奸狡,我不灭敌寇恨难消。夜深何来这雀鸟乱噪?霎时间飞鸟过费我推敲。为什么黑夜里宿鸟惊叫?为什么向南飞事儿蹊跷?低下头来暗思量,白噢,我明白了!

唱想必是偷敌营惊鸟离巢。回大营忙禀报元帅知晓,施巧计,施巧计破敌兵就在今宵!

息国玲:“见元帅”是这出戏的重要唱段是全剧的最后一段唱,弄不好,会压不住台,这给唱腔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李娟文:是,难度确实很大。这样一大段重点唱腔,如果唱腔不精彩,戏快散了,观众就坐不住了。面对创作上的难题,我们全力以赴,认真分析了剧情发展,人物情绪的变化和唱词内容的主题。从板式上讲,这段唱我们创作得很完整,旋律流畅,优美欢快跳跃,唱腔旋律有浓厚的评剧韵味。值得一提的是唱段最后的甩腔处理,以往大多数唱是用一般的留板和甩腔结尾,而我为了突出花木兰的人物性格和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甩腔时用了一个异峰突起的高腔儿,唱出了花木兰再去上阵杀敌的决心。崔莲润演唱时高音运用自如,音域宽广,声音嘹亮挺拔,完成了花木兰的音乐形象的塑造。后来也逐渐形成了崔莲润独树一帜的演唱风格。

花木兰白元帅呀!

唱阵前的花将军就是末将,花木兰我本是闺阁红装。那一日木兰我正在织纺,闻得那突厥贼犯我边疆。爹爹他名字仍在军册上,父年老弟年幼怎抵虎狼?满怀着爱国心烈火一样,花木兰替父从军到前方。在军中十二载未露本相,无有人识破我女扮男装。庆功宴蒙元帅亲事来讲,我怎能与小姐婚配成双。借得明驼千里足,战士快马回故乡。爹爹迎我在村头上,弟弟为我杀猪羊。姐姐难辨我模样,老娘亲问短长拉我奔后堂。开我的东阁门,坐我的西阁床。脱我的战时袍,着我的旧时装。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从今后勤纺织把双亲奉养,花将军解甲胄重换女儿装。望元帅回朝去把本奏上,哪一日有外患我再抖银枪驱虎狼!

崔莲润:《花木兰》这出戏,在吐字归韵和演唱技巧上,我得到了六岁红和小花玉兰老师的指教。正是这些老师和艺术家们的帮助,又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才完成了《花木兰》这部艺术作品。

息国玲:这凝聚着集体的心血。

崔莲润:我由衷地感谢他们。

息国玲:听众朋友,“因人设戏”是戏曲创作常用的一个手段,剧团或编剧从演员的艺术条件出发,创作和选定剧目。因为是有的放矢,所以容易充分发挥演员的艺术才能使演员在编导的严格要求下努力拼搏,又可以使自己的表演艺术水平达到新的高度。崔莲润在评剧《花木兰》中,娴熟自如地运用了生、旦两个行当的唱腔和表演形式,成功地塑造了花木兰这位巾帼英雄的形象,也是她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从此,她脱颖而出,跻身于青年主演的行列,可喜可贺。花木兰是她的成名作,也是她的代表作。这是《花木兰》成功的经验。同时它也说明,机遇与业务能力的关系:机遇是先导,业务能力是基础,两者都很重要。只有机遇,不具备“有准备的头脑”和能力,机遇就会与你擦肩而过,失之交臂。有了顽强的毅力和过硬的业务能力,才能抓住机遇,创造出好的成绩,把精品奉献给人民。

听众朋友,《花木兰》这个美丽的故事,通过天津评剧院集体创作的舞台艺术形象以及所反映出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留在了观众的心中。希望天津评剧院搞出更多更好的剧目来。

 

同类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