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6日京剧老旦艺术研究会揭牌发布演唱会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成功举办,京剧老旦名家崔迎春老师出任会长。
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的崔迎春老师,不以粉墨高台为职业,却一片痴心,以戏曲为事业奉献拳拳之心。她不是戏曲圈内的从业者,但圈内人都把她视为同行,许多热爱戏曲的观众把她视为知音。已是不惑之年的崔迎春老师,正如她的名字那样,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断地苛求着自己,为迎接着戏曲的春天而尽心尽力地奉献。
崔老师的艺术人生,不是单行线,总是不断地出现着拐点。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她便放弃了自己的艺苑之旅,置身于经济大潮中。然而财富的占有并未主宰她的生存理念,幼年時期构筑的戏曲梦更让她心动。崔迎春老师奔波于商道与艺苑之间,不只造就了一个京、评、梆皆擅的怪才,而且还成为了一名戏曲繁荣肯于付出的文商。
从小痴心戏曲的崔迎春老师,在“文革”动乱中,跟随被遣返回乡的父母,来到了河北新城。新城是戏曲之乡,新城人对于戏曲有着特殊的痴迷。在一座被定为文物的古庙旁边,有一个可容近千人的礼堂。这礼堂长期以来是河北梆子和二黄两下锅的舞台。这个舞台,成为了崔迎春老师从艺的开篇。
自小喜欢京剧的崔迎春老师,凭着一副好嗓子,以字正腔圆、浓郁的京味而成为当地演唱京剧样板戏的童星。“文革”期间,生产几乎停滞,人们以唱样板戏作为政治宣传。而崔迎春老师凭着天资与悟性,几乎日日都在弦歌中度过。她给大家带来了欢乐,也使得被强制改造的父亲少了些挨斗,没有了皮肉之苦。母亲曾感慨地说:“由于你的戏缘,赢来了人缘,解救了你的父亲。”
新城是河北梆子的天下,这里人人爱听爱唱。样板戏的梆子新腔在公众口中传唱,传统戏的梆子旧腔也悄悄地在斗室床头低吟。河北梆子那雄浑慷慨的旋律,成为大众被压抑的心曲,是一种倾吐,一种宣泄。虽然出生在北京,崔迎春老师却从心里爱上了河北梆子。从把握它独特的乡音入手,一字一句地刻意模仿,她很快唱出了味道,成了当地百姓自己的“戏娃”。
“文革”结束,传统戏得到了恢复 ,新城老戏台更加红火起来。崔迎春老师整日泡在舞台下,场场不落,对河北梆子有了更深的迷恋。不久,河北艺校恢复招生,她一心要报考河北梆子专业,却遭到了酷爱京剧的父亲的反对。父亲把京剧与河北梆子形容为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这一比喻动摇了崔迎春老师学习河北梆子的决心。
父亲一位新城的朋友是个京剧乾旦,他以《打渔杀家》为崔迎春开蒙。唱、念、做、打,用心的崔迎春,学来全不费功夫。很快,就达到了粉墨登场的火候。这出戏成了他和父亲沟通亲情的渠道。父女二人,扮演成戏中的一对英雄父女。从此,父女之间相知更深,亲情更浓。
1978年,13岁的崔迎春考入了河北地区艺术学校,学习旦行。以《女起解》、《玉堂春》开蒙,深得老师赞许。一时兴起,唱了《红灯记》中李奶奶痛说家史那几句二黄散板。不料惊动了正在查堂的校长。校长循声而来,追问是谁唱的,自知犯了错误的崔迎春十分害怕。校长语重心长地说:你的声音条件很好,改学老旦对你更为适合。在校长的鼓励下,崔迎春老师转到了老旦组,不久就成为了老旦组中的佼佼者。
以商谋财,以财养艺。进入上世纪80年代,在教曲牌的霍老师的引荐下,崔迎春老师来到北京,她表演的老旦也渐有名气。这引起了老旦名家《杜鹃山》中杜妈妈的扮演者刘桂欣老师的关注。刘老师和崔迎春老师性格相近,二人一见如故。刘老师掏心窝子教,崔迎春如饥似渴地学。
1985年,崔迎春老师参加了由众多名演员,如刘桂欣、谷春章、王鸣仲组成的“新一代京剧团”。这使她有了很多的舞台实践机会。那时,京剧处在低谷,使本想在戏曲舞台上有一番作为的崔迎春,也面临着生存压力。在全民下海经商的浪潮中,她有了转业的想法。这是一个痛苦的人生抉择。但她并非完全告别成为她生命一部分的戏曲,而是另有打算,就是曲线救艺,为艺从商。
1990年,终于有了机会。她从父亲的一位友人那里得到一个经商信息,由于经营得体,很快积累了百万财富。在从商的过程中,崔迎春老师从未放弃京剧艺术。除了参与各类演出外,她还以各种方式支持京剧事业,无偿地为了京剧的繁荣与发展投入资金。
1997年,崔迎春老师考入了中国戏曲学院,不久在老旦行列中,崔迎春老师成为了引人注目的新秀。由于种种原因,她没有走进戏剧圈,但她不改初衷,依旧为着京剧事业而拼搏。
崔迎春老师在京剧界以热心公益、甘为人梯而受人称赞。北京戏校一个学老旦的女孩儿崔冉,为了求得深造,要拜崔老师为师,崔迎春老师将崔冉接到家中,不仅在业务上精心教授,而且在生活上百般照顾,这位女孩在她的指教下,最终考上了中国戏曲学院本科。
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和风雷京剧团为了振兴京剧,响应戏曲从娃娃抓起的号召,办起了少儿京剧班,他们力邀崔迎春老师承担教学任务,她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一使命,把对京剧的爱倾注到教学中。因材施教、教艺育人、认真负责,崔迎春老师博得了校方特别是学生和家长的赞扬。有位家长私下说:崔老师从不计较课时费,而教授学生学戏却“斤斤计较”,丝毫也不放松。
不仅是京剧,崔迎春老师对评剧和河北梆子也一直情有独钟。评剧在北京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南城胡同里,喜欢京剧与评剧的观众人数相当。评剧平易流畅、人情浓郁,恰和她的为人处世有着深层的默契。凭着她的执着,崔迎春老师拜在了评剧艺术家张淑桂先生门下。
崔迎春老师多年来从没有放弃对河北梆子的热爱,那伴随她童年的高亢雄健的梆子旋律,不仅美不胜收,也有着一种激人向上的力量。崔老师师从河北梆子艺术家张惠云先生,不只是旧曲重温,而是一番点拨一番进步。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京、评、梆三位一体地植根在了崔迎春的艺术生命中。3个剧种声腔迥异,从声色到行腔、用气也各有千秋。崔老师善于分辨3个剧种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在整体上把握着每一剧种音乐旋律特有的艺术风格。于细微处,她抓住了每一剧种赋予这个行当及剧中人物的独特艺术个性。她绝不满足于能唱,而是达到深入表里的会唱。
最后祝中国京剧老旦艺术研究会在崔迎春会长的领导下,弘扬京剧老旦艺术,桃李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