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古典之殇》读后感

《古典之殇》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第一故事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典之殇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典之殇》读后感1

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与记忆中,自然少不了书的存在,书不仅传授我们知识,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

在我印象中还真没有几本书会被我反反复复的阅读、品味、感叹,唯有一本《古典之殇》。几年前偶尔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我被书上那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幽蓝色的神秘所吸引,于是买下了这本书。

初读,大概因为那时思想还未成熟,初步的体验只是这本书不同一般,阅读中,感觉似乎是在拉家常,可当时我却认为这本书没有多少"营养价值",对我的写作不会有多大帮助,自然地它就被放在书柜的一个角落,静静地等待着我的再次发现。

再次发现它,是几个月后一个无聊的节假日,我又打开它阅读起来,渐渐地我了解了原来的大自然与现在的大自然,了解了真实与本质,也看清了一些社会现象。看到这些文字,心里产生了一些共鸣,产生了那种不能言传的特殊感受。但这种感觉太缥缈,太朦胧。往后的日子里,我开始听起新闻,观察起生活,注意到周围人身边事,渐渐地对一些社会现象有了自己的看法。

我开始渐渐明白这本书的价值。这本书有一个副标题是"纪念原配的世界",意思是为了表达与原配世界的离别之意。在作者眼中,原配世界是一个天光明澈、风物灿烂的世界,我们今天正在告别这样一个世界,正在用自己过度膨胀的欲望,抛弃延续数千年之久的传统与习俗。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原始大自然的美,让我理解了作者回忆往事时所流露出来的感情,我们产生的共鸣越来越多了。作者揭示了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一些不道德的行风。他把最现实的生活,彻底展示在我们眼前,使我学会了道德、责任的坚守,学会了诚实、善良地对待他人,懂得了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于是,我一口气读完整本书,那种正义、善良的品质已深深感动了我。那种百分之一百的实话的文章,虽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却用真实诉说着永恒。

这本书唤醒了沉睡的自然美景,这本书洗涤着我心灵的污垢,它告诉我许多道理,这些道理将伴我一生,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改变自己。与高尚的人谈话你也会变得高尚,读好书就如同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他会改变你的一生。

《古典之殇》读后感2

发现此书是源于一篇文章——《耳根的清净》。那是去年,翻阅《读者》,从目录上看到这篇文章,题目就感到很特别。一读便觉不同凡响。读了这篇文章我仿佛在懵懵懂懂中找到了知音,仿佛说出了我积郁在心中的几辈子想说又不知怎么说的话。深邃敏锐的思考,敬畏自然的高贵心灵。作者是谁?他一定还有类似的文章吧。看作者,叫王开岭。上网查,于是我迫不及待买到了这本书《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

书的封面,深灰底色白色书名,给人简洁大方、朴素自然、静穆和谐的美感。读完之后,我觉得书的封面设计和内容是相吻合的。

“这是一部追溯古典、保卫生活、怀念人类童年的书。这是一部唤醒记忆、修复现代感官和心灵美学的书。”在书里作者从那些被人类辜负的生存元素开始,从那些我们人类曾经拥有现在已经消逝或者正在被人类消逝的东西开始……追溯了那些自然恩赐我们的最原配的世界、最古典的美好、最风光灿烂的一切!《耳根的清净》、《湮灭的燕事》、《再见,萤火虫》、《谁偷走了夜的“黑”》、《荒野的消逝》、《蟋蟀入我床下》、《那些美丽的禁忌》、《乡下人哪去了》……篇篇引人进入思想的深处,字字拨动心灵的琴弦。《湮灭的燕事》使我想起儿时屋檐下的燕巢;《再见,萤火虫》使那轻盈的流萤又进入我的梦乡,儿时在村边在院子里扑捉萤火虫的情景再次浮现在我的面前。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次心灵的享受,都能让心灵呼吸清新的自然气息。

这是一部审视人类精神家园、敢于直面人类愚昧的书;这是一部站在未来对自然、人类、精神、科学……进行深思的一本书。《荒野的消逝》、《古典之殇》、《在古代有几个熟人》等读完之后我不知为什么竟有一种想哭的感觉。有多少极具特色的古村落消亡了我们才想起保护她,有多少极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失传了我们才想起应该重新拾起来;有多少自然的美丽被人类化,还美其名曰让自然更美。作者说“好东西都是原配的,好东西应是免费的。”两次山西的洗耳河之游我深有感触。

第一次大概是在七八年以前吧。那一次旅游我感觉那是我游过的最美的地方之一,虽然不是什么著名的几级几级旅游区,然而那地方最自然。清澈的小河就从自然的山沟流下来,河边杂草丛生,高高低低;或红或黄,野花争艳;乱石大大小小,方方圆圆;没有次序的.棵棵垂柳和其它不知名的树木几乎遮住了整个河面。间或有一两个农妇在河边洗衣服,洗菜。好一条原始的河流!回来后心心念念再想着去一次。2013年又去了,大失所望。直到现在想起来心里就痛。我的原始的洗耳河,我的自然的洗耳河呀。人工砌了河道,砌了河床……总之,洗耳河的原始风光荡然无存。正像作者所言人类“正拼命用自己的成就去篡改和毁灭大自然的成就!”人类最纯真最原始的童年风景逐渐消逝。

阅读此书,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人类与环境、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科学、人类与文明。阅读此书,我也在问:原配的世界,人类的童年——真的结束了?文明、现代化是以改变自然成就创造人类成就为代价的吗?书太多了,时间太少了。如果你崇尚自然怀念人类的童年,请走进《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访一访原配的世界,看一看那流逝的美。

《古典之殇》读后感3

我曾向朋友推荐过王开岭先生的随笔集《精神明亮的人》,她读了说“很好”;最近她反过来也向我推荐了同一作家的另一本散文随笔集《古典之殇》,我读了也觉得“很好”。不是一般的好,而是那种让读者“精神明亮”的“好”。

查新华字典,“殇”的解释是“还没到成年就死了”,有惋惜和感伤的意思在。为什么取这个书名呢?王先生说:当我们大声朗读古典诗词时,殊不知,那些美丽的乡土和自然风光、那些曽把人类引入美好意境的物境,早已荡然无存;现实空间里,我们找不到古人的精神现场,找不到对应物,连遗址都没有……古诗词,成了大自然的悼词和殇碑。

原来这是一部祭奠之作。但作家不光是祭奠古诗,他还凭吊着人类的童年和自己儿时的回忆,他在纪念一个“原配的世界”。

作者看来,世界有两个组成:人间和非人间;人间的成就不足万年,而非人间即大自然的成就,包括原始地理和物种繁衍已达46亿年。我们只生活在自己的成就里,却拼命去篡改和毁灭大自然的成就!

人类总认为世界即人间,他们忘了,自己和万物一样,只是地球的匆匆过客。人不是地球业主,只是它的孩子,它的无数孩子中的一个。它是人类的家园,但也是狮子、老虎和一棵草的家园。人类的伦理、美德和情怀,一旦越过了物种边界,人类就变成了纳粹,野兽的能量即刻释放出来了。

作者怀念着那个原配的世界,极其细腻地描绘着那个消逝的世界,看看那一篇篇文章的标题你就会体会到他的一片深情——

“再见,萤火虫”、“河殇”、“茶憾”、“桥是水的情书”、“谁偷走了夜的‘黑’”、“耳根的清静”、“蟋蟀入我床下”、“消逝的地平线”、“湮灭的燕事”、“女织”、“消逝的‘放学路上’”、“多闻草木少识人”、“春天了一定要让风筝放你”、“有股焦灼让你必须连夜种点什么“……

老实说,光是这些标题就击中了我心灵里那个柔软的地方,想起了我们曾经拥有的“美丽中国”和那些花样年华,耳畔甚至还响起了风声、雨声和涛声……那些草长莺飞、鱼戏虾翩,那些青山绿水、星河灿烂,那些夏夜流萤、遍地蛙声,还有古老的祠堂、绕村的小河和隆重的民俗……原来这些一夜蒸发了的物象并没有在我的脑海里蒸发,只是不去想、不愿想、不敢想哪!

就说“放学路上”吧。那一程路负载着一个孩子最大的快乐。记得我和好朋友勾肩搭背,叽叽喳喳,孩提时代几乎所有的趣人趣事趣闻都是在放学路上邂逅的。那是最值得期待的空间,每天充满了新奇和陌生。我们每天都在小马路和弄堂里穿来穿去,其乐无穷。那时的马路很短、很窄、拐弯很多,生趣盎然、信息肥沃,而且很安全。是呀,那时整个环境,在表面的松散和杂乱之下,有一种无形的维护系统,凭借它,生活虽然贫困,却是温情、安定和慈祥的。可是现在的孩子还有没有“放学路上”呢?一个个孩子被大人押送着,离开一个“战场”,休息片刻,喂一点食,再进入“第二战场”……当他们成人以后,他们的回忆里还有些什么,他们还听得到从弄堂里飘出来的那一声吆喝“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吗?

这不是一本所谓环保的书。这是一本充满着人文精神、修复记忆、保卫生活、唤醒感官和心灵美学的书。人类无法停止前进的脚步,这是人的本能。于是一眨眼的功夫,无数事物只剩下背影,成了往事和收藏。吊诡的是,我们无意中留下的,却成了需要全民保护的精神遗产。当地球只剩下了人的时候,人的末日也就来临了。如果我们,尤其是决策者能事先觉察到这些,事情会不会有所改观呢?环境问题持悲观态度的人士不少,因为人的欲望是无底洞呀。

《古典之殇》一书的副标题就是“纪念原配的世界”。记住王开岭,记住《古典之殇》。

同类相关信息
  • 论语读后感600字
  •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