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咖啡馆之歌》读后感(精选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第一故事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伤心咖啡馆之歌》读后感(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伤心咖啡馆之歌》读后感1
《伤心咖啡馆之歌》讲述了小镇上诡异的爱情故事——小镇上的爱密利亚小姐能干富有,“骨骼和肌肉长得都像男人”,而本地俊美的男子马文·马西偏偏爱上了她,他一改流氓习性成为正经人,暗恋了两年之后终鼓起勇气求婚。但这场婚姻只持续了10天,马西再度成为恶棍,爱密利亚小姐心满意足地享受平静的生活,直到罗锅的李蒙表哥来到小镇,她爱上了他,并事事迁就,6年后马西获准假释。李蒙表哥在第一眼看到他之后,就极力讨好他,一段畸形的三角恋情和冲突展开。小说用一种诡谲、神秘、荒诞的方式表达了一个与爱情一样永恒的人类主题——孤独,并且用爱的荒谬来印证孤独的必然。我们既孤独又绝望。世界上有爱者,也有被爱者,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展示爱情、欲望、苦涩的心碎和甜蜜的快乐,探究生活的真正核心。
孤独是绝对的,不可避免的。孤独的理由成千上万,孤独的方式千差万别,孤独的滋味耐人寻味,孤独的过程却总是要自己承受。孤独虚无缥缈,索然无味。孤独的人从不轻易谈孤独,今天我想借《伤心咖啡馆之歌》来谈谈,是希望更多人能不被孤独困扰,理解孤独是学会沟通的必经之路,需要一探究竟。
爱让我们第一次意识到孤独
我们一出生在世界上就是孤独的,只是我们没有察觉,等我们渐渐明白爱,才懂得了孤独。可以说,爱情是孤独的初体验,孤独是爱情的附属品。《伤心咖啡馆之歌》的罗锅,谁都不爱,他对爱密利亚没有感情,只有物质上的依赖,而他对马文·马西的感情也不是爱,是盲目的崇拜,他太天真又没心没肺。——不懂得爱使罗锅内有体验过孤独。马文·马西在之前的流氓习性伤害了许多姑娘,这时的他还不懂爱,他只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孤独。当他爱上了爱密利亚时,他第一次体验到透彻的孤独,爱密利亚同他结婚了,但她无法满足马文·马西对爱情的欲望,她不爱他,巨大的孤独击败了马文的爱情,让他因爱生恨。——得不到的爱使马文·马西感到孤独。爱密利亚小姐爱着罗锅,为讨他开心而送他贵重的礼物或是做违背自己心意的事,她甚至因为害怕失去罗锅而一直忍让着马文,到罗锅离开她,无情地剥夺了她曾经被满足的爱,把她抛向了孤独的深渊,这是比得不到爱更让人崩溃的,她“有气无力,凄凄惨惨,犹如教堂里一架漏了气的管风琴。”——失去的爱使爱密利亚感到孤独。
孤独是一件珍贵的东西
对于任何事,孤独都是珍贵的。在《伤心咖啡馆之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孤独对于爱情来说多么的珍贵。爱上爱密利亚小姐,马文·马西背离了他的流氓本性,忍耐着背离自我的极度孤独,与爱密利亚小姐结婚,马文·马西不断付出,忍耐着爱密利亚小姐对他“不爱”,极度的付出成了无人知晓的煎熬,这种孤独正是他对爱情的坚持。当他的付出无法换来爱密利亚小姐的爱,他由爱生恨,离开了爱密利亚小姐。——对孤独的忍耐度是坚持追爱的限度。爱密利亚小姐的孤独更是如此,她被爱赋予了活力,又被爱将活力抽离,她甚至没有要求罗锅任何回报,仅仅是希望其陪伴左右,她的孤独如此昭然若揭,是爱得太坦然又不聪明。罗锅背叛并抛弃她之后,爱已然成了绝望,可见爱之深恨之切。她被囚禁在自己铸造的监狱,一座被世界遗弃的孤岛。——孤独的程度象征着爱的分量。有时,爱是一个包袱,我们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别人,好似把一个包袱抛向他(她),让他们被压得穿不过气,而当我们学会克制的时候,我们就把包袱留给了自己。这个包袱是爱教会我们的东西,孤独就是这个包袱中的一件。“我们大多数人都宁愿爱而不是被爱。”所有被爱的人都会不自觉厌烦爱的人,因为,爱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包袱强加到别人身上。而只有深爱的人才愿意背负包袱,孤独的去爱一人。——孤独是一件珍贵的东西,有时它是深爱的证明。
不正视孤独是自欺欺人
圣经上说,上帝为了不让人们建成通天的巴别塔,才让人们的语言不通,无法沟通。但在我看来,残缺的巴别塔象征着人们沟通的障碍不是语言上的,而是心灵间的。我们寻求共鸣,但却无法阻止理解上的偏差。我们寻求爱,但却无法接受别人的不爱。我们寻求圆满,却无法接受被伪装欺骗。人类自身的矛盾造就了人不可避免的孤独。《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人们都是这样一种自愿沦为受骗者的`人。这个群体无法理解马文·马西,爱密利亚小姐和罗锅之间的爱情,就算罗锅遗弃爱密利亚小姐走掉了之后,他们还是不愿意承认表象的背后隐藏着心灵上的鸿沟。不正视孤独,是自欺欺人,只是,人们心甘情愿受骗。“人群非常安静,人们一个一个地离开了咖啡馆。人们回到家中,把被子一拉,蒙住自己的脑袋,全镇除了爱密利亚小姐家以外,一片漆黑。”爱密利亚小姐的一切都不是值得反复玩味和讨论的,他们不愿意去正视或感受这份孤独。——孤独才是真正存在,不可磨灭的。不正视孤独的人无法理解深陷孤独的人。这些心甘情愿受骗的人们组成了这出“伤心咖啡馆”的大背景,让这出孤独的故事更显得绝望而耐人寻味了。
孤独是一场自我的狂欢
对孤独的倾诉是毫无意义的,它太沉重,非但不会对沟通有任何帮助,还会让人被孤独的漩涡越吸越深。我们不需要用倾诉的方式排解孤独,相反,我们应该在缄默中达成对孤独的共识。就好似我们需要隐私,需要个人的空间一样,我们要学会理解别人的孤独,同时默默承受自己的那份。——不是倾诉孤独而互相理解,而是互相理解而缄口不谈。孤独是爱永恒的伴侣,我们如此渴望被爱,渴望摆脱孤独,以至于这份渴望在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我们又要艰难地在“不被爱”中找寻慰藉,在孤独中艰难地找寻解脱,在这过程中,因孤独而放纵,因爱而生恨的例子屡见不鲜,而愿意在承受孤独,坚持爱情的人却少之又少。消除渴望是很困哪的,但却值得一试。——我们要在爱情上背负孤独的包袱,接受可能不会被爱的事实。禁欲寡欢的态度是承受孤独的妙计。沟通的鸿沟难以逾越,别人的想法难以猜测,别人的态度难以被你改变,那么,与其在乎别人的眼光,让自己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不如随心所欲,坚持自我,这样一来一切就简单多了。不求别人理解的时候,或许就有人理解你了;不求被爱的时候,或许就有人爱你了。让共鸣和理解自然而然地生成,而不是可以去寻求。凡事不求圆满,让沟通在沉默中进行,让理解在孤独中生长。孤独是一场自我的狂欢,你会找到一起的伙伴。
《伤心咖啡馆之歌》读后感2
卡森·麦卡勒斯有一种迷人眩晕的气质,孤独精怪不可靠近,那张香烟轻夹在指间,手掌托着下巴,瞪着眼睛凝视着的照片,让人感觉她已洞悉一切。她的文字精准,在她笔下南方小镇的人情世故扑面而来,文字间洞见人性中的爱与孤独。
《伤心咖啡馆之歌》是麦卡勒斯的短篇合集,包括了处女作《神童》、代表作《伤心咖啡馆之歌》及《泽伦斯基夫人与芬兰国王》等七篇小说。今年正值麦卡勒斯公版的第一年,各家出版社都出了麦卡勒斯的作品,作家榜这版是由小二老师翻译的,之前看过小二老师翻译的卡佛小说和多克托罗的《安德鲁的大脑》,小二老师的翻译在还原原作风格上一直做的很好,这一次他把孤独氛围营造的让人入迷。
麦卡勒斯在十七岁的时候,离开老家只身北上前往纽约学习音乐,后放弃音乐专注写作,她一生的写作都未走出南方。在《伤心咖啡馆之歌》里,麦卡勒斯娓娓道来发生在沉闷南方小镇上三个因为爱而孤独挣扎的灵魂之间的故事。在一个天空颜色是沼泽地里鸢尾花的那种深蓝,月光清澈明亮的午夜,阿梅莉亚把驼子利蒙留了下来。阿梅莉亚就像她的烈酒一样——辣舌头,她贪婪好斗,同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大家治病,长相丑陋的利蒙的到来让这里成为小镇的欢乐咖啡馆。阿梅莉亚的前夫马尔文·梅西的归来搅动小镇的平静,相貌英俊但本性残酷的他曾被爱情改变,但阿梅莉亚与他的婚姻只持续了短暂十天,他这次归来是因爱生恨的报复,利蒙在见到马尔文·梅西后却成为他的追随者,三人之间的爱恨纠缠在一起。
在这篇小说中,麦卡勒斯阐述了什么是爱——爱是一种孤独的东西。世界上存在施爱与被爱这两种人,被爱的一方只是个触发剂,会将施爱人体内的爱情触发。在这个故事里,利蒙触发了阿梅莉亚的爱,阿梅莉亚触发了马尔文·梅西的爱,马尔文·梅西触发了利蒙的爱,但他们各自的爱都没有得到回应,他们都深陷孤独与痛苦之中。
发生在《伤心咖啡馆之歌》里的故事与麦卡勒斯的人生有着些许相似,她和丈夫利夫斯·麦卡勒斯分分合合,感情生活十分混乱;她疯狂单恋瑞士女作家、摄影师、旅行家安娜玛丽·克拉拉克—施尔岑巴赫,后者从自行车上摔下来不治而亡给麦卡勒斯造成了极大的打击,正是爱将她和所有人推向了孤独与痛苦的深渊。
孤独是人的宿命,没有什么能够改变,甚至爱也不能。
《伤心咖啡馆之歌》读后感3
爱米利雅小姐是本镇最能干最富有的人,还会医术,对病家分文不取。马文是本镇臭名昭著的坏蛋,但是他安恋爱米利雅小姐两年。最后终于鼓足勇气求婚,并改去前面的所有恶习,但是这段婚姻只维持了10天。其实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好像从走进教堂开始小说就表现出爱米利雅小姐不爱马文。所以这段婚姻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
从此马文又做回了他自己,成了恶棍,并锒铛入狱。后来,在马文狱中时的一天傍晚镇上来了一个小罗锅,可怜像很让人搁隐,但是爱米利雅一改往日吝啬的表现收留了他,并爱上了他,对这个自称远方亲戚的小罗锅百依百顺。不过小罗锅有一种吸引顾客的本性,从此爱米利雅的咖啡馆正式开张并生意红火。
可是,六年后马文假释出狱,来到了小镇,第一眼就看见了小罗锅,并有魔法一样让小罗锅时时刻刻跟着他,就算马文揍他。小罗锅并且还把马文收留到收留自己的爱米利雅小姐家,爱米利雅小姐的闺房,爱米利雅小姐尽然不可思议的没有反对。其实爱米利雅小姐从马文来到小镇,第一眼开始就和他暗暗的叫上了劲,决斗只是迟早的事情。
最后,决斗终于在全镇人的预期中发生了,就在眼看肌肉发达的爱米利雅小姐胜利时,小罗锅怪叫着帮马文战胜了爱米利雅。并把爱米利雅的财产洗劫一空,财产破坏歹尽。爱米利雅从此一直等待小罗锅复仇,可是再没有消息。爱米利雅小姐最后把所有的门窗都用木条钉上,与世隔绝,只是在下午某个时候向外看一眼。
故事带着一点莫名其妙的感觉,爱米利雅小姐的所有选择都让人不可思议,小罗锅也是一个让人琢磨不透的角色,他的出现好像是马文提前派来的卧底,还有小镇上的人们似乎都有第六感。
《伤心咖啡馆之歌》读后感4
很早以前就在图书馆读过这本《伤心咖啡馆之歌》,它讲述的是有关孤独与爱情的故事。这次重度这本书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全新推出的未删节插图珍藏版,读起来既有久违的情节冲击,又感到本书那深入到骨子里里的孤独,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感受。
没有读者会忽略本书的作者——卡森·麦卡勒斯,她是一位横扫欧美文坛的孤独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位命运多舛却又才情横溢的女作家。她生于美国南方小镇乔治亚州府哥伦布,是一个珠宝店主的女儿。15岁时从父亲处得到一台打字机开始了写作生涯。23岁时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迅速登上畅销书榜首。34岁时出版经典代表作《伤心咖啡馆之歌》备受好评。
作者一生缠绵病榻,她于29岁瘫痪并患抑郁症。又经历多次感情纠葛,爱而不得,心力交瘁。50岁时去世于纽约。她才情宽广,任性而孤傲,将一生痛苦浇铸为天才的文字,阐释人类永恒的爱与孤独。主要作品:《心是孤独的猎手》《金色眼睛的映像》《伤心咖啡馆之歌》《婚礼的成员》《没有指针的钟》等。
本书的故事其实并不复杂,主要讲述了小镇上诡异的爱情故事。小镇上的爱密利亚小姐能干富有,“骨骼和肌肉长得都像男人”,而本地俊美的男子马文·马西偏偏爱上了她,他一改流氓习性成为正经人,暗恋了两年之后终鼓起勇气求婚。但这场婚姻只持续了10天,马西再度成为恶棍,爱密利亚小姐心满意足地享受平静的生活,直到罗锅的李蒙表哥来到小镇,她爱上了他,并事事迁就,6年后马西获准假释。李蒙表哥在第一眼看到他之后,就极力讨好他,一段畸形的三角恋情和冲突展开。小说用一种诡谲、神秘、荒诞的方式表达了一个与爱情一样永恒的人类主题——孤独,并且用爱的荒谬来印证孤独的必然。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残酷”的真相——我们既孤独又绝望。世界上有爱者,也有被爱者,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展示爱情、欲望、苦涩的心碎和甜蜜的快乐,探究生活的真正核心。
作者的小说背景多样,有都市生活的,有大学生活的,也有家庭生活的,但其反映的主旨都围绕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那种没来由的孤独感。麦卡勒斯的这本著名中篇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集中体现了她的才情和文学天赋,可以称得上是一部非常伟大的作品。
正如本书推荐语所说的那样:每一篇都令人着迷、令人心碎、令人感叹:“孤独是你我的宿命,没有任何人任何事能改变,连爱也不能。”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欧文·豪:“这是美国人曾写作的小说至高经典之一。”
每一个渴望爱与被爱的人,都能在故事中看到自己。
《伤心咖啡馆之歌》读后感5
对于新一版本的《伤心咖啡馆之歌》的封面,我十分喜爱,鲜明的色彩,强烈的对比,充分衬托了小说的诡谲、神秘、荒诞的基调。
不得不敬佩,麦卡勒斯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女人,她一生倍受病痛折磨,十五岁时患风湿热,但被误诊和误治。之后,她经历了三次中风,一系列疾病严重摧残了她的身体,导致她在29岁时瘫痪。1967年她因脑部大出血,陷入昏迷,逝世时年50岁。遗留下未完成的自传《神启与夜之光》。
“如果一个人非常崇拜你,你会鄙视他,不在乎他——你乐意去崇拜的人恰恰是不注意你的人。”“正因如此,我们大多数人更愿意去爱别人而不是被人爱。几乎所有人都想做施爱的人。道理很简单,人们只在心里有所感知,很多人都无法忍受自己处于被人爱的状态。被爱的人害怕和憎恨付出爱的人,理由很充分。因为施爱的一方永远想要把他所爱的人剥得精光。”这是麦卡勒斯的爱情观和对爱与被爱的态度。生活中的经历成就了她的作品。浓郁的艺术家气质造就了她强烈的唯我主义,她害怕孤独,在追逐浪漫关系的过程中往往做出极端的行为,伤害对方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
人类自身的矛盾造就了人不可避免的孤独。《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人们都是这样一种自愿沦为受骗者的人。这个群体无法理解马文·马西,爱密利亚小姐和罗锅之间的爱情,就算罗锅遗弃爱密利亚小姐走掉了之后,他们还是不愿意承认表象的背后隐藏着心灵上的鸿沟。不正视孤独,是自欺欺人,只是,人们心甘情愿受骗。孤独才是真正存在,不可磨灭的。不正视孤独的人无法理解深陷孤独的人。这些心甘情愿受骗的人们组成了这出“伤心咖啡馆”的大背景,让这出孤独的故事更显得绝望而耐人寻味了。
《伤心咖啡馆之歌》所反映的正是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压榨之下,南方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被打破,人被异化、扭曲,在精神上陷入孤独、隔绝状态,生活变得荒诞,世界成为毫无意义的“荒原”。冷漠的社会、畸形的家庭、精神的隔绝,让每一个孤独的现代人时刻遭受绝望的吞噬和孤独的凌迟。
麦卡勒斯是艺术的巨人,她是文学的巨匠,她死于孤独,被一个时代所铭记,但同时她也化为一朵朵墨色莲花,淡泊入世,惊艳出世,伟大如同她死时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