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范文

论语读书笔记范文1

《论语》每个人肯定多少都读过一些,一开始我也觉得很无聊,一些读不懂的古文放在谁面前都会觉得无聊,但有一次,我又从书柜里发现了我那本陈旧的《论语》,闲来无事就坐在沙发上看了起来,谁知一看就是两个小时,里面的内容好像无师自通,一看就懂,也许是读过好几遍的缘故吧,这已经是我第四次读《论语》了,从中我不仅体会到了孔子渊博的知识,更体会到了孔子流传千古的儒家思想。

孔子是个自强不息的人,他生在世风日下的乱世,但孔子却从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来殉人生的理想。孔子又是个品德高尚的贤人,他不因为自己地位卑微而随波逐流,正像曾子所说的,他吾日三省吾身。不停地反省自己,去伪存真,终生提醒自己除恶向善。孔子还是一位充满睿智的圣人,这绝不是个人的小聪明,而是扎根于民族文化又立足于个人创造的大智慧,无论是历代权贵、士子文人还是普通百姓,都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中汲取精神的乳汁,培育心灵的花朵。

读过《论语》之后,最敬佩孔子的就是他的思想,在教育上,孔子重视“文、行、忠、作”。不仅重视课本知识,更强调社会实践,这正是当今世界很多人所不具备的。如果拿孝道与学业来比的话,那就像孔子所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之”。

《论语》其实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史书,不光讲了文、史、哲、人生、教育这些大的方面,在很多生活琐事上孔子也有自己的看法。

没读《论语》之前,我觉得历代文人都只注重“文”,对“道”视而不见,读过《论语》之后,我发现孔子与历代文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是站在以人为本的更高境界上,喊出了“人以德为本”的千古绝唱。

《论语》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是一部有巨大吸引力的著作,只要用心去读,就会读懂其中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

论语读书笔记范文2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教会人们应该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现在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理解不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一定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理解万岁”?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论语读书笔记范文3

读了《论语》这篇着作,我受用不尽,不仅知道了做人的道理,还亲密接触,让我对孔子了解的更深更多。

《论语》书是对孔子日常生活的举止与语言方式,还有记载中国史代伟人对孔子的评价与生活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反应了孔子与别处俩人行走中,必定有一位是其师傅,还反应了孔子好问好学的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他还非常谦虚,自己成了老师,还是求学,对问题都不耻下问;不像我们,遇到奖励就万分骄傲,遇到困难就不理不睬。

在我练字期间,我在书法班的名誉上是大名鼎鼎的;于是,我非常骄傲,在学校的作业本上写得乱七八糟,还差点被批入“差字黑名单”;自从读了这本着作,我在数学方面的字体大有进步,连老师都对我刮目相看;有一次,还在课堂上公开赞扬我的作业本呢!原来论语是多么重要啊!

因此,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不能骄傲自大,要做一个谦虚有学问的人,并向孔子取长补短,让自己更完美!

论语读书笔记范文4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姓子,氏孔,他是今天的东曲阜人,祖籍是今天的河南夏邑。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风气,他也倡导了仁,礼,义,智,信,是儒学家派创始人。孔子主要的成就是《春秋》,修订《六经》,创办私学。

我读完了《论语》,觉得《论语》给了我许多的启示。话说有一天,子路来孔子家学习,穿着一身非常华丽的衣服,慢慢地走了进来,孔子让他换一件非常朴素的衣服,子路听到后,连忙跑回了家换了一件朴素的衣服回来了。却还是原来的样子。孔子对他说:“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是知也。”意思是:由我教给你怎么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

有一次数学考试,我有一道数学题不懂,就去问老师。老师讲过后,我还是不明白,虽然我没有弄懂但我却不敢说,我怕老师说我笨,结果下一次考试,我又做错了,扣了四分。

《论语》使我们懂得了很多,比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你只要悟出其中的道理,人生就会无往而不胜!

论语读书笔记范文5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很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题目,这对当代人具有鉴戒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以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早晚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题目上夸大最多的题目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进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以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气力。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回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 (《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欺侮,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论语读书笔记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轻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看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天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夸大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夸大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夸大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熟悉,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论语读书笔记范文6

虽然《论语》在古今中外都一直流传甚远。但说来惭愧,由于自己是体育特长生的缘故,从小到大读过的书少之又少。对我来说直到本学期才算是对《论语》的第一次接触。类似的古典文献自己一直都是敬而远之,总觉得自己看不懂,也没什么用。再加上本该读初高中的时光,我都是在运动队里度过的,而自己从中学开始就没有再进行文化学习,所以更不会去读,也没有信心去学习这些生涩难懂的经典。从这学期开始,先是专业课老师讲了几则论语,通过老师的讲解让我对论语产生了兴趣。虽说论语的语言和文字对我来说解读起来还是非常困难,但其中的道理和真谛却没有像文字那样复杂难懂,这点让我感触深刻。所以我选择了《论语》的智慧这门选修课,并通过选修课,让我在不同的角度对《论语》有了新的认识和感受。

在为政、为人、为学的三条主线中,老师讲的为人方面的内容是我感受最多的一个方面,尤其是在修身一节所讲的理想人格中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我修养,二是处理问题的方法论原则。“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泰而安”这种中庸人格的具体化,也是自己所向往的一种人格。同时也是我之前从事体育竞技方面所一直缺少的一种品格,通过我自身的感受发现,其实在论语中很多的道理是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以下我想以一名运动员的视角,去解析一下论语对体育竞技的触动和影响。

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苦难和遗憾,是《论语》的精华之一。在竞争残酷的体育竞技中,胜负往往就在一念之间。在双方运动员技术水平旗鼓相当的关键场次,哪一方的意志更坚定,出手更果决,会直接左右比赛的走势和结果。其实《论语》中有很多观点可以运用到体育竞技中。运动员面对胜负的态度,如何在比赛中卸下压力。正确看待遗憾,如何正视接受遗憾。但这些思想上的“软实力”往往是平时技术训练中触及不到的,而《论语》中看待胜负、直面遗憾的态度恰恰可以弥补一些运动员思想上的短板。

说到遗憾,我想每个人都会有。或许每个人遗憾的点和方式都各不相同,但当遗憾发生的时候,心中的感受都是相同的。对于运动员而言可以说每输掉一场比赛都是一次遗憾,尤其在重要的大赛中失利,比赛中的细节会在脑海中不停地重复,一遍一遍的折磨着自己。有很多运动员在比赛中,很难正视胜负,太看重结果,导致很难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在失利后,就像进入了一个旋窝,在懊恼、愤怒、自我否定中不停地循环,导致自己的负面情绪无法排泄,不能自拔。心态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运动成绩。如果每次失利后都要经历如此漫长并痛苦的调整才能重新振作起来,那么失利对于运动员的打击就不只是输掉比赛那么简单了,甚至会改变运动员职业生涯的轨迹。如何正视胜负,面对失败,一直是伴随运动员一生的问题,在运动生涯中,每一次比赛,就可能面临一次遗憾。而这些遗憾即使再优秀的运动员都是不能避免,从一个小白,一步步成长为高手,其中的道路必然是艰难曲折的。

运动员在某些重要比赛中,身上背负的压力不仅仅是关乎于个人的成败利益,不仅要面对团队、领导下达任务造成的主观压力,同时还要承受观众、亲友造成的间接压力,所以太多的比赛不是用简单的胜负就可以诠释的。怎样才能将这些外在的压力转变成动力,排除这些干扰呢?《论语》中有一个观点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孔子日“君子道有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勇敢,来自心灵的勇敢。当有了一颗勇敢的心,自然就会从容、笃定的去面对胜负。所以我们往往会发现,优秀运动员的共同特质都是拥有一颗“大心脏”。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们总是靠着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勇气一次次战胜自己。所以,要做到内心的强大,一定有一个前提,就是要看清身外之物的得与失,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则名言中也有所启示。在《论语》中,太看重得失利益的人,往往被称之为“鄙夫”。孔子认为,鄙夫的意义近乎等同于小人,这些太过看重利益的人往往患得患失,他们在没有得到利益时抱怨不能得到,在得到后又害怕失去,害怕失去,就会不择手段的维护利益。没有开阔的心胸、坦然的心境,当然也不会有真正的勇敢。对于运动员来讲,胜负就是他们全部的利益。那么靠什么放下输赢,看轻利益呢?那就是孔夫子所讲的勇气,那是来自心底的勇气。

但对于一名优秀运动员来说,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只是完成了一半,就像手机一样,强大的软件系统如果没有相匹配硬件去运行,这部手机还是无法运行。运动员的硬件就是扎实的技术功底,通过日复一日的练习、重复、实践,精益求精的磨练自己的技艺,将这些早以掌握的技术重复机械化的加以锤炼。看似枯燥的时间堆积其实磨练的并不光是技术,而是在关键比赛时,自己那份从容笃定的心态。扎实的基本功,会给运动员带来无比坚定的信心。其实真正的高手,不是高在掌握了别人没有掌握的高难度的技术,而是他会在别人不敢用某一项技术的时候从容不迫的用出来。这就是所谓的艺高人胆大,而这种超乎常人的自信,恰恰就来自于他平日里的积累。所以,精湛的技术,和一颗勇敢的心是相辅相成的,技术和心态,好比手机的软件和硬件一样,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同面对胜负相比,对于运动员来说还有一种更难以面对的伤痛,那就是所有运动员的天敌——伤病。很多天赋异禀的运动员都是被伤病无情的剥夺了宝贵的青春,报怨和消极充斥着他们每天的生活,残酷的伤病渐渐地磨掉了他们的锐气与理想,他们变得怨天尤人,生命中的一切仿佛都失去了意义,对未来的一切充满迷茫。那么在《论语》中对待缺憾和不如意又有怎样的见解呢?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学会接受,是论语给出的答案。如果一个遗憾能被放大到很大,那么它很可能成为一个人生命中的阴影,甚至影响到他的生命质量。长期困扰于人生遗憾不能自拔,对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是有所损害的。其实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无论好坏,都有他的意义,既然无法改变结果,那就去接受他,适应它,体会它。论语告诉我们学会接受遗憾、用内心的淡定与坦然看清生活中的得与失,保持心态,做一个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遗憾。

在时代更迭的今天,2500多年前的《论语》依然可以震撼我们的内心、产生共鸣,为我们徐徐道来他平实又温暖的真理。《论语》中的道理不仅可以运用到体育竞争中,当古圣先贤的`思想,真的在我们的血液中流动起来的时候,我相信在不同的领域,我们都能得到共同的启迪。

论语读书笔记范文7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在我看来,善于自省的人,即不容易一错再错,也不易固步自封,其好处是不言自明的。

在如何自省方面,曾子给出的答案是三省,也就是从三件事上多次进行自我追问,其一,做事,其二,做人,其三,做学问。首先要反思自己办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其次是要反思做人,自己是否诚信,答应了人家的事情,有没有说到做到……最后就是反思做学问,推及在工作中就是反思自己是否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

一个善于自省并能及时行动的人,将会有大作为。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这是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职责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

高尔基说:"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的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我们不能让时间停留,但能够每时每刻做些有意义的事。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时间对每个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样的时间内,人们的收获却不一样。所以我始终相信"珍惜时间的人时间也会珍惜他"这句话。懂得珍惜时间的人会好好地使用一分一秒。因为他们明白时间是宝贵的。如果你会把握时间,你就会把握生命,你才不会虚度人生,生命就有意义。

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这两句话的指导意义是浅显而又深刻的。治病救人是我们的天职,患者将自己的生命托付于我们,是对我们的信任。回报这份可贵信任的方式,一方面就是要在每一次出诊、救护的过程中尽心尽力,又好又快、争分夺秒地完成救治。另一方面,要在素日学习积累中不断用新知识来升级自己的"技能储备库"。

守护生命,健康所系。只有这样,才能切实维护群众的健康权益,为实现健康中国而不懈奋斗。

论语读书笔记范文8

星期六,我到新华书店购买了论语这本书,我在踏青的路上看了这本书,我深有感触。

论语这本书,我觉得不比其它的书难看,这里面记载着孔子说的每一句有道理的话,其中,我最难忘 的就是这两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者,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所谓的孝顺,总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对狗对马,也能做到伺养。如果对父母只能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那和伺养狗和马有什么区别?还有一句与这差不多,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对,对父母要有真诚的孝心,这句话让我感到很震撼,我对我的父母是真诚的,但是我有时对他们的态度 不怎么好,我很惭愧,这次读了论语,我一定会改变我自己,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应该感谢杨老师 给了我这次看论语的机会。

论语读书笔记范文9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于这种说法以前也只是听说而已。当从电视上看到于丹讲《论语》时,立刻被她那浅显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所吸引。电视上的讲座几乎完整的看了下来,随后又买来书仔细地阅读。之后才明白,平时常常用以提醒学生的几句“格言”原先是出自《论语》,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于丹透过白语化的语言,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使《论语》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在这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透过《论语》的解读,能够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因为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内心的完善,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要求这个社会就应如何如何,要求别人就应怎样怎样,都要重要的得多。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应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

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我所能够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吾与点也!”的故事所阐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能够照见自我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能够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能够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孔子说,这个世界上对自我有帮忙的朋友有三种,即所谓“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我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我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我的内心选取潜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我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能够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我,按照自我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我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能够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我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好处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好处吧!

论语读书笔记范文10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那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我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一样,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必须与我们这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这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十分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能够说是尽到孝了。”那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一样。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期望子女比自我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带给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齐,那么其中必定有能够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好处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必须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群众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用心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务必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我,努力实践,完善自我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礼貌、昌盛、礼仪之邦。

同类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