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载《第二课堂》冬令营营员的小火轮突然弯进一条两丈余宽的河流,青砖、黑瓦、翘檐便开始映人了我的眼帘。老师介绍说,这就是江南古镇——角直,是叶圣陶老先生早年任教过的地方,叶老的名篇《多收了三五斗》就是以此地作为创作模特的。
上岸后,我们首先要去参观的便是“万盛米行”,哦,太难得了。此刻,“装满粮食的敞口船、明瓦天棚、魔间、帐柜、石阶,还有那万盛米行的金字招牌……”都一齐涌人我的脑海,我努力地想象着叶老笔下当年“河埠头”的模样。
走了大约一刻钟,越过五六顶小桥,队伍突然停了下来。一幢双开间的老式瓦房出现在我的眼前,临河的却是一律灰白的石灰砖墙,向导说:“这就是当年的‘万盛米行’,解放后,已改建成镇粮管所的仓库了。”老实说,我有点失望。
然而,当年的河埠头我毕竟看到了,十来级一尺宽的花岗岩石阶从岸上一直排人暗绿色的河水中,“烂菜皮”之类的东西可不见了。一个妇女正蹲着洗菜,一旁的竹篮子里,绿绿的菜中还点缀着几只红红的苹果。时值冬令,当然不会有案米的敞口船。河对面有一只水泥船停泊着。女的在船头烧饭;男的正坐在船中央喝酒,一边慢慢地喝着,一边还用软软的吴语与岸边的乡亲招呼,语调柔婉中带有欣喜,实在好听,当然不会是什么“牢骚和反抗”;两个穿花袄的小女孩在船舷上奔跑,从头追到尾,从尾跑到头,嬉耍个没完……
“呜——”,一声汽笛长鸣,近处桥洞里又钻出一艘小火轮,船头上载着一对紫绛红的单人沙发,旁边还搁着整箱整箱的啤酒;船舱中央伫立着一只大衣柜,闪亮的镜子上贴着一个大红“封”字,它好像正咧着嘴巴在笑个不停……
我也高兴了,古老的小镇是陌生的,但又是熟悉的。我放眼四周,再也看不到有人戴破毡帽和穿破棉袄了,满眼是崭新的绒线帽和滑雪衫来来往往。
我信步在小镇的河埠头。刚才洗菜的妇女,拎着水淋淋的竹篮,微仰着脸,从河埠头拾级而上,她友好地朝我笑了笑,我也用微笑向她致意。她朝“万盛米行”旁的一幢旧式楼房走去,我发现,她家暗棕色的门上,贴着一副醒目的大红对联:“春满大地百花鲜,日暖小镇千家乐”。
我确实没有看到昔日的“万盛米行”,但我见到了今日的“万盛”!祝你从今永远万物昌盛——角直!倘日后有幸,我还要前来伯地重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