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光朝的神速灭亡,史册中堆满了对马士英、阮大铖的指斥。这个王朝的灭亡,根源究竟在不在他们这里?看看弥漫于明季社会的“解放”情绪,尤其是这个社会重要层面的人们,事情或许会越发明朗。
第一个层面,在体制内,即所谓的官绅集团。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这个集团作为既得利益的获得者,他们对朝廷都应该忠贞不渝,应该有挽救朝廷的自觉与本能,但事实却远非如此。
明季政治的腐败,直接造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崩离析,官绅集团中的绝大多数,都早已认为王朝气数已尽。思想上的准备,使他们的政治态度有了质的变化。在满清势力尚未真正进入中原时,他们把明亡顺兴看成了历史上常见的改朝换代,为了自身利益,纷纷归附大顺政权,且如李天根《爝火录》所言,这些人皆“谓贼为王者之师,且旦晚一统也”。树倒猢狲散的壮观景象,孙文良《1644年中国社会大震荡》中说,仅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三日,午门外到李自成旗下听用的明朝旧官吏,即达4000余人。
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这个数字实在可怕。可怕之处,并不单单在于这个数字过于庞大,而在于这个庞大数字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次内容。4000干部是个什么概念?整个明朝中央机构,文职官员只在其三分之一。那剩下的三分之二还会有谁?只能是文官之外的武将。但武将凑进来还是不足,那只能是各级政权中的普通工作人员(吏)了!
国难来临,整个国家机器弃国家而去,实在罕见似乎又难以理解。事实上,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必有私”等“异端”思想的蓬勃兴起,全社会的价值观念已深刻巨变。“利”在人们思想中的地位大大上升,金钱被抬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取代了功名、身份、道德等主流价值观。为了追逐金钱,人们不惜做出“断义”、“忘忠”、“不仁”等“伤名教”的事情,整个社会弥漫着金钱的铜臭,情感、友谊乃至社会交往,都被涂上了浓郁的金钱色彩,“世道日下,世利交征”的社会氛围加速形成,使许多人从理想回到现实,从追求道德完美转向追求生活享受。这样的背景与社会现实,明朝的倒台不仅没有让他们感到痛感,反而让他们深感减少一道紧箍咒,由衷地获得了“解放”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