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太空网报道,当太阳发出光芒后,太阳系的其它行星开始陆续形成。但几百万年之后地球的月球才逐渐开始形成,目前存在三种理论解释月球是如何产生的:巨型撞击假说,共同形成理论和捕获理论。
巨型撞击假说
这项较为流行的理论获得科学界的广泛支持。如其他行星一样,地球形成于环绕年轻太阳的尘埃气体云的残余物。早期的太阳系非常动荡不安,大量形成的天体并没有完全进化成完整的行星。根据巨型撞击假说,其中一颗刚形成的天体撞击了地球。
这颗名为忒伊亚的火星大小的天体撞击了地球,这颗年轻行星的地壳汽化并被抛入太空。重力导致被抛射的粒子保持一个整体,从而产生了太阳系内相对宿主行星最大的卫星。这种形成过程也解释了为什么月球主要是由很轻的物质组成,它的密度远不及地球——形成月球的物质主要来自于地球的地壳,而地球的多岩石核心保持完好。随着抛射的物质聚集在忒伊亚残余的地核,它以地球靠近地球黄道面为中心,也就是太阳经过太空的路径,这就成为了月球现在环绕的运行轨道。
共同形成理论
月球也可能与地球同时形成。这项理论认为引力可能导致太阳系早期的物质聚集靠拢,这与引力将粒子聚集形成地球几乎是同时发生。因此,月球的组成成分可能类似于地球,同时这也解释了月球目前所处的位置。然而,尽管月球和地球组成物质大致相同,月球却远不如地球那么密集。如果两者是同时从具有相同重金属元素的地核开始形成,那么,两者的密度应该相差不大。
捕获理论
还有一种可能便是地球的引力阻碍了路经的某一天体,这是太阳系很多卫星形成的原因,例如火星的卫星火卫一和火卫二。捕获理论认为,太阳系内某处形成的多岩石天体被地球的引力吸引到地球附近轨道。这种捕获理论解释了地球和月球组成成分的不同。然而,这样的天体往往形状怪异,而非月球目前近乎球状的外形。此外,这类天体的轨道也往往不会与母行星的黄道面对齐,这与月球又不相符。
尽管,共同形成理论和捕获理论都解释了月球某些元素存在的原因,但仍存在很多无法解释的问题。目前,巨型撞击假说似乎解释了大多数问题,使得它成为目前为止与月球形成的科学证据最相符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