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的确胜任了“济世安民”的重任,堪称一代明君贤主,然而他的身世之谜却永远被湮没在简略的正史记载之中。有考古学家根据《步辇图》留下来的唐太宗李世民最早画像推测,一代英明的君主李世民是鲜卑人的后裔。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人们的议论,李世民是鲜卑人吗?
李世民一家祖籍在今河北省赵县,而李渊生于关陇,自称祖居关陇,是西凉王李皓的后代,借以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
然而这里边有几个疑点:一是李渊一门在此之前到底如何,无法从历史上考究得知;二是李渊自称为西凉王李皓后代,到底是事实如此还是自抬身价?
根据可考证的历史资料证明,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即唐高宗李渊的母亲独孤氏,是隋文帝的一名后妃的姐妹,属于非汉族,所以李世民和隋炀帝之间还有着姨表关系。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窦氏也是鲜卑族人,而李渊一方的血统还没有足够的历史证据进行论证。历史上有以下几种说法:赐姓大野部、河南破落李姓、老子李耳的后代等,其中最有可能性的说法是李世民是受胡人影响比较深的汉族人。现在一般的习惯说法是,唐太宗李世民是各民族的混血儿、民族大融合的产物,然而再进一步的研究却步履维艰。认为李世民为鲜卑族后裔的观点主要有以下论据:
第一,立武则天为后印证了唐朝的胡俗。在胡人的风俗中有父死子娶母为妻的习俗,也有一家的男人共用一妻的故事。在昭君出塞的故事里,王昭君在死了丈夫后就嫁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而在唐朝帝王史中,也有一些类似的情况。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之间的关系近乎乱伦。历史上杨贵妃也是一例。杨贵妃本是唐玄宗之子寿王的妻子,却被身为公公的唐玄宗讨来做了妃子。这些为李唐王朝大臣们所不齿的关系是不是李氏家族身体里流淌的胡人的血液在作怪呢?然而有的学者认为唐朝的这种风俗与胡人血统毫无关系。他们认为人性古今都是相同的,并且,在武氏十四岁入宫后唐太宗李世民都已经是五十多岁的老人了,而且行将就木,唐高宗李治自身也应该明白娶母本身就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但他可能因为意志薄弱受了武则天的摆布,也可能是受了美色的诱惑,这不能牵强地和胡人的血统联系起来。
第二,从唐太宗的性格来判断他的血统。李世民性格凶残、野心勃勃,为李唐打下天下的战功赫赫。贞观年间,唐太宗平定东突阙,俘虏颉利可汗,解除了北边的威胁;五年后,平定吐谷浑,俘其王慕容伏允;贞观十四年,又平定高昌氏,于其弟置西州,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置安西都护府。晚年时,唐太宗战志尤存,亲征高句丽。唐太宗善骑射,一生过着不倦的戎马生涯。这些都可以作为质疑他的血统问题的证据。在他的一生中,最大的政治风波莫过于使他得以登上王位的“玄武门之变”。这一段历史为我们揭示出了一个性格凶残、充满野心的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中的李世民判若两人。然而有学者对将“玄武门之变”作为唐太宗李世民是胡人的依据持不同的态度。他们认为,自古宫廷皇室的权力之争都是很残酷的,这和他的血统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也是形势所迫,身不由己。
第三,李世民的唐昭陵独特的墓葬显示了突阙习俗。史书中关于昭陵记载,昭陵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坟墓,有内外两城。外城遗址已难以考证,门内当年建有献殿,存放李世民生前服用器物。北门称为玄武门,又称司马门。原有14个“蕃酋”的石雕像现在已不知何处,但是驰名中外的“昭陵六骏”浮雕还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石刻艺术陈列室里。
“昭陵六骏”的确是李世民留下的又一个疑点:中国所有帝陵中,为什么只有李世民的昭陵里有战马石刻?唐太宗独特的墓葬形式是否真的显示了突阙的习俗?根据《突阙问题研究论文集》上面记载:马是突阙人不可离开的伴侣,平时生活游牧,战时驰骋沙场。在突阙的葬俗中,有一种奇特的祭祀悼念马功劳的习俗,一般有三种仪式。主人死后,随从会骑着马绕着死者墓地转圈,然后把马杀掉或者活埋到坟墓里。然而李世民的坟墓昭陵至今未被打开,据称也未被盗过,所以里面的陪葬物品到底是些什么现在只是猜测,或许若干年以后,我们可以从昭陵里睡着的李世民自己那里得到最真实的答案。
“狸猫换太子”乃小说虚构?
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关于仁宗的身世,有一种至今流传的说法,就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最早出于清代石玉昆编撰的《三侠五义》,《宋史》和毕沅编的《续资治通鉴》中也有这故事的影子,而狸猫换太子纯属子虚乌有。据野史传说中记载,当年宋真宗最宠爱的妃子是刘德妃。这个刘德妃虽然只是个临街拨鼓卖艺之人,但由于本人长得十分出色,所以被刚刚成年的太子赵恒,也就是后来的宋真宗看上,接着纳入了王宫。昔日的太子赵恒登基成为皇帝之后,刘德妃更是从“美人”、“婉仪”,一直封到了“德妃”。只可惜刘德妃久久不能生育,刘为竞争皇后之位,便想出了“借腹怀胎”的诡计。她利用身旁一个长得有些姿色的姓李的侍女,引诱宋真宗上钩。一次在刘德妃沐浴之时,真宗果真临幸了这个李姓侍女,不久侍女就怀孕了,这时刘德妃也装做怀孕的样子,等到十月分娩的时候,两个龙种先后呱呱落地。刘德妃采取了狸猫换太子的卑劣手段,让真宗将李姓侍女打入冷宫,刘德妃自己却如愿以偿地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后宝座。
在《宋史》中专门记载了李宸妃其人其事。李宸妃是刘德妃的侍女,在怀上龙子时,刘德妃就已被立为皇后,掌控后宫。在李宸妃生下后来的仁宗之后,刘德妃立刻就把孩子从李宸妃怀里夺走交杨淑妃抚育,说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并请皇帝把李宸妃生下的儿子赵祯立为太子,将真相一下子隐瞒了几十年。真宗去世后,十三岁的赵祯即位,也就是宋仁宗。天圣九年,仁宗生母李宸妃病危,刘太后晋升她为宸妃。次年,李宸妃去世。刘太后本想只以妃子之礼下葬李宸妃,可是宰相吕夷简却上书给刘太后说,仁宗现在虽然并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李宸妃,可是在太后百年之后,一定会有人向仁宗禀告实情的,如果仁宗因此怪罪太后家人,那就不是谁可以控制得了的,所以应当以一品礼安葬李宸妃,那时即便谁要说什么坏话,仁宗也不会拿刘家怎么样的。刘太后于是就下令以一品礼安葬李宸妃。宰相吕夷简又暗中吩咐内侍押班给李宸妃穿皇后装入敛,并使用水银宝箱,刘太后也一一默许了。李宸妃的丧礼因此举行得极为隆重。刘太后去世后,果然就有人告诉了宋仁宗他的生母其实是李宸妃。仁宗十分悲痛,他号啕大哭,甚至下了哀痛诏自责。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刘太后的错,是刘太后让自己不能尽孝,不能享天伦之乐,于是,他下令包围了刘太后娘家的府第。这时宰相吕夷简急忙觐见,劝说仁宗,太后虽然不义,可是以皇后礼仪厚葬宸妃,就表明她已有自悔之心;虽然刘太后不是陛下的生母,可是对陛下仍有抚育之情,这种恩情陛下又怎能忘呢?
这一番话使仁宗冷静下来,仁宗命李宸妃的弟弟李用和检查了李宸妃的下葬,一看生母没有鸩杀、残害或者虐待的迹象,还穿了皇后服下葬,这才下令解除对刘姓亲属的包围。
所以,从《宋史》中的记载来看,历史上不存在“狸猫换太子”一事,李宸妃也没有流落到民间。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包拯为李宸妃鸣冤这样的故事呢?
石玉昆在《三侠五义》中把发生在宋仁宗皇礻右二年的假冒皇子案与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连接起来。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当时有个名叫冷青的人,其母王氏曾在皇宫中担任过杂役,出宫后嫁给医生冷绪。及冷青长大,漂泊到庐山,竟多次声称他是皇子,是其母在皇宫中有孕出宫而生。有个好事的和尚,名叫全火道,把冷青带到京城。冷青于是在大众场合传播,多次被人围观。当时任开封知府的钱明逸听到此事,将其捕捉归案,但冷青言之凿凿,喝令钱起坐,钱也为之起坐。为了不使事态扩大,钱以狂人为口实,准备把冷青发配汝州。推官韩绛认为事实不明确,冷青还是个不明来历的人,于是,宋仁宗把这宗案子交给掌管知谏院的包拯审理。经过包拯调查,王氏确实在宫中打过杂,嫁给冷绪后,也是先生女而后生男。包拯以冒充皇子罪处死冷青,而决案的知府钱明逸也被降为蔡州知府。可见,宋仁宗从未被狸猫换过。小说本来就是移花接木的,我们不能把它当做真正发生过的历史事实。
历史上是否有香妃?
清末以来我国的稗官野史和民间传说中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香妃的传奇故事。在民间传说中,香妃是个传奇的人物,1745年,香妃出生于新疆喀什的一个维吾尔族家庭,后来被小和卓木纳为妃子,因为身上有一种奇香,所以被人们称为香妃。后来,新疆的大小和卓木叛乱,乾隆皇帝派大将军兆惠前去平叛,在后宫的香妃也被兆惠俘虏。兆惠为了讨好乾隆皇帝,就把身有异香的香妃献入宫中。乾隆见香妃“玉容未近,芳气袭来,既不是花香,又不是粉香,别有一种奇芳异馥,沁人心脾”,但是宫中的太监叫她向乾隆皇帝行礼,她却丝毫不睬,只是泪眼盈盈。
后来,乾隆皇帝带着香妃到江南游玩散心,到了杭州的时候,乾隆企图强行临幸香妃,香妃一急之下竟取出一柄刀光闪闪的匕首来,想刺杀乾隆,乾隆给吓了一跳,从此再也不敢强迫香妃,可是后来这件事情传到了慈宁宫皇太后的耳中,皇太后恐怕乾隆被害,就趁着乾隆外出游玩的机会,将香妃召入宫中,逼她自尽了。香妃临终的时候留下遗言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尸体运回新疆,我要长眠在家族的陵墓里。乾隆回宫后,见香妃已死,大哭了一番。后来,因怀念香妃又让宫廷画家、意大利人郎世宁依照香妃生前的样子画了一幅“香妃戎装像”挂在宫中,然后又依照香妃的遗言,派图尔都的妻子苏黛香等人将香妃的遗体护送回新疆,苏黛香一行人在路上陪着灵柩整整走了三年才到达香妃的故乡喀什,后来香妃被安葬在阿帕克和卓陵墓内。这座墓后来就被当地的人称为香妃墓。
当然这只是传说故事中香妃的形象。真正的香妃是什么样子的呢?据著名历史学家孟森教授在1937年考证,其实香妃就是历史上的容妃。这个结论在当时引发了极大的争议。这件事一直到了1979年,河北省遵化县马兰峪的清东陵裕妃园寝内的一座墓自然坍塌,在露出的木板上刻有“奉至仁至慈的安拉之名”的阿拉伯文字。后来,考古学家最终确认此墓就是乾隆的维吾尔族妃子容妃的墓。后来,又将墓中出土的文物同孟森教授的考证一对照,发现孟森教授所说的“香妃就是容妃”的结论可能是正确的。
后据学者考证,容妃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九月十五日,比乾隆小二十三岁,是新疆回教的始祖派噶木巴尔的后裔,其族为和卓,故称和卓氏。1758年,大将军兆惠率领清军进攻大小和卓的叛军时,被大小和卓以重兵围困,形势十分危急。是容妃的五叔额色尹和哥哥图尔都,率领布鲁特骑兵出击喀什噶尔,迫使叛军分兵救援。兆惠才得以乘机反攻,获得大胜。后来,在图尔都等人的协助下,清军终于平息了打下和卓木的叛军,额色尹也因功被清朝封为辅国公。容妃就是在这一时期随着哥哥等人进京的。
此后不久,她就被乾隆召入宫中封为“和贵人”,时年二十六岁。和卓氏入宫后,很得乾隆的宠爱,很快就被册封为容妃。容妃进宫以后,一直坚持遵守伊斯兰教的习俗,她在宫中被允许穿着本民族的服装。为照顾容妃的饮食,乾隆皇帝为她配备了一名叫努伊玛特的维吾尔族厨师。容妃在乾隆宫中的地位很高,在皇后死后,她的排位已经在各妃中名列第三了。乾隆五十三年(1788)容妃病逝,终年五十五岁。容妃病逝之后被葬在河北清东陵的裕妃园寝内。
但是,也有人对此结论提出异议。容妃原名为买木热?艾孜木,出生于回疆贵族,而传说中的香妃则名为伊帕尔汗,出生于回疆的一个贫民家庭。另一方面如果认定河北清东陵的容妃墓就是香妃墓的话,那喀什噶尔的那座被当地人称为阿帕克和卓的香妃墓又作何解释呢?另外,如果容妃就是香妃的话,为什么史学家没有在清宫档案及其他的历史典籍中找到一点关于容妃有“体香”的记载?所以,人们认为现在还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容妃就是传说中的香妃娘娘。
难解的历史密码:李世民是鲜卑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