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故事
三国时期最重要的三大战役的共同点

三国时期的战争很多,而最著名的堪称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指三国时期发生的三个大规模著名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这三场战役,每一场成就了新的王者,却也标志着一个英雄的落幕。

第一大战役当属官渡之战。在公元199年的夏天,袁绍已经平定河北各地,拥有四州之地,从土地、子民、粮草、兵马的占有数量来,当时袁绍的实力已经是三国诸多实力最强大的一个了。在此之际,在河南的曹操还正在艰苦创业,一方面不断招揽人才,一方面在各地苦战。徐州又被刘备偷袭,此时的曹操内忧外患。在此情况之下,袁绍率精兵约二十万,攻打曹操。两军在官渡对战,各有输赢。但是袁绍兵众,曹操当时的人马,根据史学家的说法,只有7万人马左右。在这样的情况下,曹操自然想速战速决,结束战斗。当时袁绍阵营的首席谋士沮授早已看穿曹军的弊端所在,所以建议袁绍跟曹操打消耗战,但袁绍不听。之后,又发生了一起事,许攸的家人因犯事被抓进大牢,这让许攸感到不安,遂投奔曹操,献计火烧乌巢粮草。曹操听其计,亲自率领精锐果断奔赴乌巢,烧掉了袁绍的粮草,袁绍军心大失,兵败如山倒,终于走向万劫不复之地。官渡之战的胜利成就了曹操的崛起。

第二大战役也跟曹操有关,是赤壁之战。曹操败袁绍、乌桓之后,发兵荆州,接着又顺江而下,攻打东吴。当时东吴和流浪的刘备势力联合,结成盟友,在赤壁与曹操对抗。曹操军多为北方士兵,到沼泽之地发生了瘟疫之病,失去了战斗力。加上周瑜统领的东吴水军骁勇,曹操一时不能得胜。之后,黄盖献计火攻,曹营的船被烧了一部分。曹操在撤离之际,放火烧掉了剩余的一部分战船。这是史载,与演义略有不同。这是曹操的赤壁之败。赤壁之败拯救了东吴和刘备两股势力,也为以后的三国鼎立奠定了雏形。

第三大战役夷陵之战。说孙权向刘备讨要荆州而不得,遂发兵袭取,并且杀了刘备最重要的军事将领关羽。刘备大怒,在称帝后第一件事就是发兵攻打东吴。东吴孙权派遣陆逊为大都督,率军迎战。陆逊是一员杰出的军事奇才,一边以险关要寨消耗刘备的兵力和士气,一边瞅机会攻击刘备。到了夏天,陆逊放火烧了刘备的营地,就是所谓的火烧连营。刘备惨败而归,不久病死。夷陵之战成为蜀国衰落的主要标志。

三大战役共同之处具体表现之一,都是以弱胜强。

官渡之战:当时袁绍依靠“四世三公”的声望,经过几年征战,消灭了困守易京(今河北雄县西北)的公孙璜,先后占有幽、冀、青、并四州,众十余万。特别是冀州人口众多,农业比较发达。袁绍又和北面乌桓、鲜卑等族保持着和亲关系,后方比较安定,居于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优势。而曹操仅占据充州、豫州,况且充州狭小,豫州受祸擢残严重,兵力不足三万。力寡粮绌,后方不稳。相比之下,袁绍占绝对优势,因而自恃地广、人多、粮足、兵强,听从心腹将领郭图、审配等全力击操的偏见,决定调集十万大军,战马万匹,出兵黎阳,直捣许昌,企图一举消灭曹操。结果,袁绍反被打败。

赤壁之战:曹操逐步统一了北方,占据南、青、其、豫、徐、并、充和司隶(今河南洛阳一带),拥兵数十万,特别是公元207年北征三郡乌桓单于,彻底消灭了袁氏残余势力,基本稳定了北方和辽西一带,遂乘胜挥戈南下,企图一举消灭荆州刘表和江东孙权,统一天下。形势迫使孙权、刘备结成联盟,公元208年共抗曹军于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一说嘉鱼东北)。这次战役,曹军将近三十万人,号称八十三万大军,而孙、刘联军只有五万左右,处于劣势。结果,曹操却招致惨败,引兵北返。

夷陵之战:公元222年,刘备以替关羽复仇为借口,欲夺回荆州,亲率几十万大军进攻东吴;据《三国志·陆逊传》说,孙权求和不成,被迫应战,任命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恒等五万人拒之。东吴面对强敌,采取积极防御方针,实施战略退却,拖得蜀军“兵疲意沮,计不复生(《资治通鉴》。以下引文均分见《资治通鉴》终于化被动为主动,由劣势转为优势,获得大败蜀军的战果。

三大战役相同之处具体表现之二,都是在战术上先让一步,后发制人。

官渡之战:曹操鉴于袁绍兵多粮足,强弱悬殊,决定后退一步,选择易守难攻的官渡设防。进行一系列周密部署。于公元199年二月,首先派曹仁等攻下黄河北岸战略要地射犬(今河南沁阳县东北),并任命魏种为河内太守,分散袁军兵力,牵制军从并州(今山西)进攻。八月,命令咸霸进兵青州,攻下齐(今山东临酒一带)、北海(今山东寿光一带),阻止袁军从青州袭击。

同时,命令程显率兵七百守城,抑制沿河重地;命令于禁率步骑两千驻守延津(今河南延津县北),协同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的刘延,共同防御袁军南下,严阵以待。公元200年二月绍出兵黎阳,派大将颜良进攻白马,保障主力过河。曹操采取谋士荀攸声东击西战术,率军北上伪装从延津渡河,伴攻袁绍后方,迫使囊绍分兵应战,暗派轻骑急奔白马,出其不意,遂斩了颜良,解白马之围,首战告捷。又机智后撤,沿途故意丢弃辐重,引诱袁军抢夺,乘机出击,杀了文丑,再战获胜。然后,从容撤回官渡,诱敌深入,准备决战。

赤壁之战:曹操为了夺取江陵,亲率五千精锐骑兵,一天一夜行军三百多里追击刘备,在当阳长圾坡(今湖北当阳东北)把刘备打败,占领江陵,席卷荆州,因而骄做轻敌。他拒绝谋士贾休整部队、安抚百姓巩固新占地区的建议,很快顺流东下,贸然进军,企图一举攻占江东,消灭东吴。他向孙权发出恐吓战表:“近者奉辞伐罪,能麾南指,刘综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踌躇满志,溢于言表。

迫于曹军强大攻势,关羽水军和刘琦兵马会合后,退守长江南岸的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北),孙刘联军继续后撤至乌林(今湖北嘉鱼东北)赤壁,养精蓄锐,以逸待劳。正如诸葛亮对曹军分析:“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夷陵之战:年轻的东吴将领陆逊,面对强敌,先让一步,避开蜀军锋芒,挥师急退五、六百里,占据有利于已、不利于敌的夷道(今湖北宜都西,在长江南岸)亭(今湖北宜都北,在长江北岸)一线使蜀军在崇山峻岭之中长途跋涉,处处设营,战线拉长,兵力分散,从江南转到江北,又从江北转到江南,消耗很大,士气组丧,处于极为不利的被动挨打境地,东吴则缩短战线,集中兵力,改变强弱对比,各个击破蜀军,其四十余营,赢得最后胜利。

三大战役共同之处具体表现之三,都是在战法上选择时机,利用火攻

官渡之战:曹操虽然取得首战胜利,兵力与袁绍相比,仍居劣势。主动转移兵力,坚守官波阵地,及时掌剧情,寻求战机。同年十月,从投降的绍的谋士许放密报得知袁组把重、粮食万余车,电积在故市、鸟果,没有重兵守卫,曹操及时抓住战机,窗曹洪、放防守大营,自己带领步骑五千,打着袁绍旗号,冒充袁军,每人抱一束柴草,夜里偷偷地从小路奔袭乌果粮电,杀了绍守将浮于,大破袁军,放火烧毁全部电粮辐重。并乘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张郃、高览投降的有利战机,发起全面反攻,夺取决战胜利

赤壁之战:曹操舍弃了北方军队善于骑射的特长,时值严冬,天寒地冻,战马缺草;北来将士,不习水战,不惯于风浪颜筑,曹操命人将战船首尾连接。周瑜部将黄盖根据敌强我弱、不易持久,建议出奇制胜,火烧曹军战船,并“以书遗曹,诈云欲降”。孙、刘联军,充分利用了曹军弱点,“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获枯柴,灌油其中,表以帷幕”,中江举帆,顺风放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周喻等带领轻装精锐部队,全线进击,曹军大败。

夷陵之战:时值炎夏,江南六月,暑气蒸人。蜀军将士个个叫苦,斗志溴散。陆逊看到蜀军离舟上岸,处处结营,营塞又多用木栅构成,依山靠林,容易起火。通过进行试探性进攻,找到利用火攻反击蜀军有效办法。然后选择反攻时机,命令士兵各持一把茅草,同时发起火攻,一举获胜,军土瓦解,大部死伤或逃散,刘备也逃回白帝城(今四川奉节自帝山上)此外,这三大战役的胜利者都是选择敌方疲惫怠情时机开始反攻。

曹操在延津,声东击西,诱歼袁绍追兵和坚守官渡阵地以待时间。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电兵赤壁,日夜操练,养精蓄锐,乘曹军“舍鞍马,仗楫”,“远涉江湖”,“不习水土”,荆州降卒军心不稳,曹军“且已久艘”,才水陆并进,火攻破曹。夷陵之战中,陆逊坚持选择有利时机进行决战,大胆撤退,把难以展开兵力的峡谷让给蜀军,拖得蜀军兵疲意沮,才集中兵力开始反击。

同类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