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解之谜
世界名画中那些无法破解的谜团,究竟隐藏了什么

1.沃莉·诺依齐经历的那些爱与背叛

埃贡·席勒(Egon Schiele)是20世纪初一位著名的奥地利画家,沃莉·诺依齐(Wally Neuzil)则是他的灵感缪斯。据说诺依齐是席勒的情人,她曾出现在席勒的一些画作中(包括一些色情画作),并给席勒的事业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沃莉就是1912年《沃莉的肖像画》中的主角,这幅作品也被世人称为维也纳版的蒙娜丽莎。

诺依齐生于奥地利塔滕多夫的一个贫苦家庭,16岁时与席勒相识,并成为他的人体模特。然而人们更多的是把艺术模特这份职业当做妓女。不过这并不妨碍诺依齐与席勒之间不同寻常的情愫在时光的悄然流逝中渐渐发酵。从她看向席勒的眼神里我们就能略知一二。

虽然诺依齐对席勒一往情深,但是席勒最终还是无情地抛弃了她。1915年,席勒娶了一个可以赋予他在金钱与地位的女人。此后诺依齐和席勒是否还有瓜葛我们就无从得知了。

维也纳利奥波德博物馆的创始人之子说:“诺依齐被残忍地抛弃之后,一直都郁郁寡欢。然而在1913年,她和席勒二人还曾与亚瑟(Roessle)(也当过席勒的人体模特)一同前往特劳恩湖(在奥地利萨尔茨堡附近)度假。我们还找到了他们的私人相册。从中可以发现,在二人分手之后,诺依齐仍然与席勒画作的买主们保持着联系,并且还收藏着席勒的作品。那时候的人们肯定不再像曾经那样看不起她了。”

2.大卫的秘密武器

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的大卫雕像的右手里究竟握着什么,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坛。有人推测他巨大的右手里握着的是专门用来投掷石块的武器,长达180米(即600英尺)。

据圣经记载,大卫迎战巨人歌利亚(Goliath)时,带了吊索、五块石子以及牧羊棍。而16世纪初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中只刻了吊索。但有学者坚称,大卫雕像上从肩部一直到他右手的吊索里还连着一个不知名的东西,并且认为那就是用来固定长棍的把手,就像高尔夫球棍一样。

由于大卫雕像在制作过程中一直被摆在佛罗伦萨大教堂的顶部,所以人们无从得知那件秘密武器的相关信息。其实大卫雕像中的投石器曾多次出现在其他艺术家的画作中,专家们认为这很可能是米开朗基罗所作大卫雕像的灵感来源。

专家们认为,牧羊棍之所以没有出现在雕塑里是由于政治因素。历史学家塞尔吉奥·瑞萨里缇说(Sergio Risaliti):“当时的政治家们认为,一根牧羊棍无法与意大利史上首尊公共雕像的美誉匹配。”但也有不少学者对此表示质疑。因此大卫像的手里到底握着什么东西依然是个未解之谜。

3.《熨衣服的女子》中隐藏的男子肖像

油画《熨衣服的女子》在一次有预谋的抢劫中被损坏,这是保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904年的获奖之作。在红外线摄影机的帮助之下,人们还发现了隐藏在其中的第二幅画。第二幅画是一个颠倒着长着胡子的男人画像。学者们一直在思索这个男人的身份,以及这幅画是不是出自毕加索之手。不过他们已经明确的是这幅画并非毕加索的自画像。

在创作这幅《熨衣服的女人》时毕加索只有22岁。这时候的他正处于消沉阶段,生活中的一切都被蒙上了一层阴郁的色彩。由于资金缺乏,所以他经常在画布上重复作画。

一些专家认为画笔笔触及所使用的颜色可以证明这幅隐藏的画作是出自毕加索之手,但是画中男人的身份引起了众人激烈的讨论。该男人长得像另外一个艺术家,很可能是雕塑家费尔南德斯索托(Mateu Fernandezsoto)抑或是画家理查德·卡纳(Ricard Canals)。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之前的各种猜测也就被推翻了。

此外,在毕加索的另外一幅杰作《蓝色的房间》上也发现了一幅隐藏的肖像,这幅画也是创作于法国,正是那段毕加索消沉的时期。红外线技术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长着胡子,打着领结,穿着夹克的男人。画作顶部不平常的笔触驱使着科学家和艺术家们对这幅画进行更深的研究。同样的,这幅画并不是毕加索的自画像,因此大家都在猜测画中男人的身份以及和他毕加索的关系。

“观众很想知道答案,”菲利普收藏馆的主任多罗斯?科斯说道,“这有点像侦探工作,人们在对谜团进行探索的同时,也通过各种渠道为其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对我们来说,懂的越多,我们就越能欣赏这幅画在毕加索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4.消失的芭蕾舞女

20世纪90年代,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的画作《脚尖站立的芭蕾舞女》究竟是怎样从富婆休吉特·克拉克(Huguette Clark)的公寓中消失的,是被赠送、丢弃还是被盗,无人知晓答案。当FBI(美国联邦调查局)查出这幅名画现存于亨利·布洛克(Henry Bloch)(收藏家,布洛克税务公司的创立者之一)家中后,克拉克却以此事涉及其隐私为由阻止了FBI的进一步调查。尽管克拉克从未承认这幅名画被盗的事实,她与布洛克的一场官司纠纷却在所难免。

由于布洛克是通过合法途径购得这幅名声斐然的画作的,所以法官也在犹豫是否应该按照谁捡到归谁的原则判断该画作的归属。最终双方达成了一个复杂的协议:由于布洛克原计划将这幅画捐赠给其赞助的内尔森-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所以这幅画将在名义上被归还给克拉克后,再通过其律师以克拉克的名义捐赠给该馆。这样克拉克省下了一大笔税金,布洛克夫妇则终身享有这幅名画的持有权,直到他们死后,这幅画才将被送往博物馆珍藏。

在制定协议时,博物馆方面坚持要求克拉克的责任医生必须宣誓证明她的精神状况良好,足以在102岁高龄作出合法的捐赠决定。最终,亨利·西格曼医生(Dr.Henry S.Singman)提供了这份证明。

然而这份协议又因克拉克在2005年的遗嘱风波陷入了危机。当时克拉克签署了两份不同的遗嘱,其中的第二份遗嘱剥夺了其亲人的继承权,反倒将包括当年宣誓的西格曼医生在内的相关人等列入了继承人名单。如果她的亲戚们赢得这场官司,成功废除了第二份遗嘱,那么她和布洛克之前的协议很可能就将因此失效。

当克拉克起草第二份遗嘱时她的精神状态如何?她作出的这个决定是否受到了某些觊觎其遗产的人的影响?假定克拉克在2005年签署遗嘱时已不具备民事能力,那么2008年她在签署与布洛克之间的协议时,她的精神状态也很有可能受到同样的裁定。克拉克在2011年去世,享年104岁。这个案子就这样变得扑朔迷离了。

5.《烛光下的习作》

《烛光下的习作》这幅画究竟是维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的真迹,还是如他的侄子所说是幅赝品,至今仍有争议。画上内容看似是梵高的自画像,但奇怪的是,这幅画底部有三分之一是不完整的,那部分是用墨水而非颜料画的一个日本歌舞伎。还有一个疑点就是画上的法语题字“Etudealabougie”(意为“烛光下的习作”)不知为何没有标上重音符号。

这幅作品的首位买主是环球影业的老板威廉·格茨(William Goetz)。当时,这幅画已经被证实为真迹,但随后不久梵高的侄子站出来否定了这一说法,而且他还获得了另一位专家的支持。从此,关于这幅画真假之谜的争论持续了数十年。2005年,好莱坞著名伪作者约翰·德克尔(John Decker)的在他的书中披露,正是他伪造了这幅作品,其目的就是为了骗格茨买下它。

尽管现代科技可以检测出作画中所用的材料,但究竟谁是这幅《烛光下的习作》的真正作者,以及为什么在画布上加上了那个歌舞伎,仍然是科技所解决不了的难题。事情的真相或许只有梵高本人才清楚,可惜这个谜底已经随他一同长眠于地下了。

同类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