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唐朝为了防止考试作弊采取了哪些防范措施?

在现在这个高科技的时代,关于考生作弊的手段可谓的五花八门,尽管国家也相对于得对作弊的行为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但是防不胜防,尽管国家严厉打击作弊的这种行为还是很很多人冒险作弊。今天我们就换个角度来说一下古代是如何防范作弊的。

唐代正值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科举考试处于逐步完善与发展的重要阶段,纵观唐代科场中出现的作弊现象林林总总,令人震惊,与此相适应,唐代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杜绝科场作弊。

作弊手段一:大腕儿威胁主考官

在唐代科举考试中,一些达官显宦往往出自私利从中进行干预,影响了正常的科举考试秩序。

唐玄宗时宠臣外戚杨国忠之子杨暄“学业荒陋”是朝野皆知的事实,参加明经考试理所当然在被“黜落”之列。但是“恃势倨贵”的杨国忠并不甘心,他对知贡举者达奚珣进行迫胁。慑于杨国忠的淫威,达氏不但不敢按实际水平判杨暄名落孙山,而且定其为上第。这成为唐代科场考试中的一桩丑闻。

实际上,在唐代进士等科在考试之前就已经内定名单乃至名次的现象,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这就连当朝皇帝也清楚“每岁策名,无不先定”的事实。

作弊手段二:直接贿赂主考

唐代举子能否在竞争激烈的科场中取得功名,主考官所起的作用非常大,于是一些有经济实力者便不遗余力地向主考官行贿。

唐代科场中行贿丑闻时有发生。唐高宗龙朔(661-663年)年间,知贡举董思恭因接受考生贿赂而成为朝野议论的重要新闻之一。当时还出现的一种现象是,一些有权势和富有者专门向主考机构或主考官行贿,应试者如果不走其后门,则很难指望在科场上成功。>>更多

作弊手段三:考试内容提前看

泄漏试题一般是主考官徇私情而为,这在唐代科场中屡有发生,但因涉及面小,且主考官往往正得到皇帝的宠信,被揭发者只能是挂一漏万。

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董思恭知贡举,他在接受应试者的贿赂后,便泄漏了进士策问试题。后来事情暴露出来,三司审问,使得董思恭声名狼藉,并对其进行了公开审理。初判朝堂斩决,后因董思恭临刑告发别人,在武则天提倡告密之风盛行的情况下,被免死,配流岭表。这是唐代科场中主考官因泄漏试题所受处罚最为严厉的一次。

同类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