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中后期,秦国和赵国爆发了长平之战。此战,白起击败了赵括,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历史进程。在长平之战后,秦国又针对赵国发动了邯郸之战,虽然在魏国、楚国的支援下,赵国的邯郸之围被解除了。但是,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还是导致赵国元气大伤,可谓差一点就亡国了。眼见赵国陷入到最为衰弱的情况中,一旁的燕国想要趁火打劫,派遣大军来进攻赵国。但是,没有想到的是,燕军不仅被击退了,燕国都城更是被赵军包围了。已经奄奄一息的赵国,可为何还能够将燕国打得无还手之力呢?
第1就是作战意识不同:当时的燕国很明显是趁人之危,觉得此时的赵国已经没有能力去抵抗自己的战队,所以他们抱着打落水狗的思想来展开这一场战役。可是赵国就不同了,自从长平之战之后,全国上下几乎都处于哀痛当中,毕竟在这场战役当中失去了40万人。一旦在这场战役中再次失败的话,很可能就会全军覆没,所以每一位军人都拿出了自己全部的力量去对比,这也许就是尽力和全力以赴的不同结果吧!
第2是因为主帅的能力:当时带领军队的是丞相栗腹。当然并不是说他是一个草包,他也算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物,在战争中也没有什么大的失误,只不过他的队友扯了他的后腿。人们常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二者之间没有配合好,最终他的队友被俘也是严峻的事情,备受打击再加上赵国廉颇将军突袭严峻燕军大败,士气受挫,战斗力一次不如一次,最终被打败。如果战争只是靠投机取巧,有机可乘就能胜利的话,就不会出现那么多伟大的人物,燕国觉得赵国那时的兵力不足,但却不知道自己的准备也不够充分,还真的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考虑不全面,最终只能落得此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