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他奠定了汉王朝强盛的局面,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汉武帝在执政期间大有作为,不管在军事上,国家治理上,对外贸易上都做得特别的好。汉武帝在位期间为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国家繁荣昌盛,所以百姓非常拥戴他,可以说他是一个特别好的皇帝。历史记载,汉武帝曾为了打败匈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战争。
汉武帝时期,人口大量增长,国家是比较繁荣强盛的,物质丰足。汉武帝也积极发展农业,提高百姓收入,实施了很多利国利民的政策。保证了国家经济展。所以汉武帝有足够的精力与国力去支持他打这场仗,而且在那时候因为匈奴的实力越来越强大,而且越来越不把我们中原放在心上,他们随意的欺负中原的村民,然后掠夺他们的财产,还把他们的女人抢走。可以说烧杀抢夺无恶不作。
匈奴的强大,弄得百姓民不聊生,没办法安居乐业。所以他们特别憎恨匈奴,想要法抗。可是百姓看不惯匈奴,受到他们的压迫,又有什么办法呢?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去对抗,所以百姓只能自己过穷苦的日子。但是汉武帝是一个真的关爱百姓的好皇帝,他一心一意为百姓着想,想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他觉得在任由匈奴这样发展下去,匈奴的实力就会不可控制,危害到自己的江山社稷,还不如现在就把它控制了。
汉武帝想着能控制住匈奴,国家发展肯定就会是另一个良好的局面,也不会出现太多的暴动,所以汉武帝就派大军去攻打匈奴。不过匈奴在当时是很少有人和他们作战的他们的战斗力比较强悍,很少有军队可以和他们抗衡。所以西汉大军在跟匈奴的军队打仗的时候损耗的特别多,给了匈奴一个重创,效果也很明显,匈奴也没有向以前那么猖狂了。尽管匈奴没有被消灭,但是西汉再也不用担心南北夹击了。这也是国家稳定的前提,有国才有家,在国家稳定的基础上,才可以慢慢发展经济,推动农牧业各方面的发展。
所以说汉武帝去攻打匈奴也是经过全方位的考虑,经过细致的思考。汉武帝之所以非常积极的对匈奴进行征讨,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而这样的事情对于汉武帝来说,更是实现汉武帝心中的伟业的必经之路。更何况在当时匈奴虽然一直慢慢发展强大,但还是没有什么实力可以和中原对抗。但是如果放任匈奴的壮大不加以制止的话,那么周围的百姓就会遭殃了。百姓一旦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样就很容易就会激起民愤,百姓也会觉得国家不管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牺牲他们,然后民心也就不会再向着中原。作为一国之主,汉武帝把百姓的生计考虑在第一位,毕竟民心也是国家稳定发展的条件。
那要是匈奴真的发展壮大,国家的安稳就得不到保障了。所以当时下令除掉匈奴是一个特别好的决定,所以说呢,汉武帝在很多事情上都做出来了英明的决定,尤其是在这件事攻击匈奴的事情上。
汉武帝早年的时候重用卫青和霍去病,两位将军能征善战替他打下了辽阔的土地和安定的边疆,从年轻一直打到老年,几十年的时间把骄傲跋扈的匈奴部落赶得远远的,再也没有骚扰边疆,匈奴跋扈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按理说打了一辈子匈奴的他不灭掉他们誓不罢休,可到了汉武帝的晚年的时候,为什么却放弃了呢?
其实,几十年的战争虽然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但是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每次对匈奴作战,汉武帝都要出动了百万人次以上的兵力,这可不是单纯的数量问题,还需要粮食、武器、马匹、农夫等配套的后勤保障,这百万的士兵加上臃肿的补给线,基本上就是一个移动的帝国,每天的花销都是巨额的,每天都在消耗大汉帝国的资源,根据历史的统计,汉武帝在位54年间,可是和匈奴战争的时间就长达44年,战争已经耗尽了整个帝国的元气,无以为继了。
汉武帝发动战争带来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损失,使他父亲和爷爷遗留下来钱财已经消耗干净了,汉武帝时代早期聚敛起来的财富也都随着战争化为乌有了。但是长期的战争并没有停止,由此带来的繁重徭役和高额赋税,造成了大批民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百姓们吃不上饭便开始暴动,甚至已经出现秦朝末期的景象,大汉王朝一度风雨飘摇,矛盾已经相当激化了,汉武帝作为最高的统治者,他深知目前的消耗已经使国家羸弱不堪了,战争必须停止了。
而且后期匈奴在战争中逐渐熟悉了汉军的弱点,战前都将辎重妇孺安置到漠北以让士兵没有后顾之忧;战争中重用卫律、李陵等熟悉汉军情况的降将训练、指挥匈奴军队,发挥其优势;当汉军出击时隐藏部队避其锋芒或派出小股部队交战,待汉军疲惫或撤退时再出动骑兵穷追猛打;针对汉军分路出击的特点,重点攻击其一至两支,保持兵力优势,对其他汉军则采取回避态度。这就等于汉武帝进入了一个无限循环的死路:既无法全部消灭匈奴,同时又在不停的消耗国力。
汉武帝深知如果继续打下去,会导致民不聊生,甚至爆发农民起义使大汉江山不稳,于是把颁布罪己诏,停止了长达几十年的战争,让百姓过上了太平日子,这也算是扶大厦于将倾,总算是在最后时刻保住了江山社稷,能够悬崖勒马,真不愧是一代明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