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靖难之役大部分史学家都认为是朱允炆听信腐儒黄子澄之言执意削藩又过于求速,加之在用人方面的连续性失误才让朱老四钻了空子导致皇位易主,朱元璋生前指定的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仅三年半就不知所踪。可要说这件事的罪因还是得从朱元璋在世时说起,太祖太过爱惜自己的子孙,想着天下子孙共享从而逆历史潮流执意分封各皇子为统兵戍边的藩王,以致后来藩王们尾大不掉根本不服从中央管辖,且各藩王又拥兵自重且对皇位虎视眈眈,从而导致靖难之役的发生。那边作为一代雄才的朱元璋,自认为文治武略不输秦皇汉武的朱元璋,难道就不知道手握重兵的藩王对中央的威胁吗?
汉朝刘邦大封刘姓子孙各地为王结果导致七国之路,司马炎大封宗亲各地为王结果八王之乱导致西晋灭亡,血淋淋的历史教训朱元璋不可能不知道藩王对中央政权的危害。朱元璋从农民的道路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走上帝国权利的顶峰,一心想着朱家天下千秋万代的他难道就不怕历史的悲剧重演,从而导致朱氏王朝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这恐怕还要从朱元璋的局限性说起,朱元璋的雄才伟略自不必说,可从小贫困潦倒的生活让他对亲人尤其是自己的儿女们特别的爱护,成为帝王以后朱元璋想要自己的子女不要像自己那样从小靠乞讨生存,他想让自己的子孙后代从小就衣食无忧,可皇位继承人只有一个,那其他皇子该怎么办?朱元璋一心想着有福大家共同享,可要想让他们有福同享就必须给他们权利和爵位这样才能名正言顺的享受富贵而不遭受朝臣们的非议。加上朱元璋一直认为帝国是自己拼命积攒下来的,自己作为一家之主想让哪个子女做王就让哪个子女做王,封各皇子为王就是自己拿自己的财产赏赐给自己的孩子有何不妥。
为了怕百官非议朱元璋想到了一个很好的注意,那就是让各皇子在封王后戍边御敌,这样就作为国家的功臣自然应该享受朝廷的优待了。于是其在边关大肆扩建各皇子的府邸,并分赐精兵良将与其统御,名义上是让各皇子替大明守卫边疆,实际就是让这些皇子们手握重兵放心的在边塞要地放心的吃喝享乐。朱元璋这样做不仅可以确保皇子们都可以衣食无忧共享天下,还可以通过让这些皇子们戍边,合法合规的从淮西老将们手中夺权。大明建国后四方安定,朱元璋对这些手握重兵的将领们一直不放心,可多次的劝说就是没有几个人愿意交权回乡归养,朱元璋就想通过皇子戍边把这些老将们的军队全部划归给自己的儿子统领,这样没有了兵权这些老将们对自己的威胁就大大减少了。同时与这些老将们相比,朱元璋更相信自己的儿子统兵,只要朱家人齐心协力大明何愁不可以千秋万代。
加上太子朱标在兄弟们中威信崇高,朱元璋相信这些皇子们即使再自己百年之后也不会祸乱朝臣的,毕竟朱标的才能和谋略是经过自己多年的栽培和训练的,这些弟弟们虽然也是人中龙凤可和朱标相比还是差太远的,再说这些弟弟们本身就很臣服朱标。自己分封各皇子们为藩王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朝臣一旦出现奸邪之臣欺君擅权的话,各地的藩王可以带兵进京勤王,这样就是朝堂上出现什么权臣也不用担心大明基业易主。只是朱元璋没有想到这些皇子们虽然眼前对皇位没有想法,可随着他们享受到权利带来的快乐之后,还能保证他们对帝王没有觊觎之心吗?即使他们这代没有争权夺位的野心,可谁又能保证他们的下一代和下下代没有野心?这些手握重兵的藩王们想着同为朱家子孙为何自己 不能荣登大位,难道真的甘心世代只做一个王爷吗?如果朱元璋想到这里,估计分封之事就可以避免了自然就不会出现后来的靖难之役。
可当时的朱元璋根本意识不到这些,他只想让自己的子孙同享荣华富贵,他只想让自己的子孙统兵打仗,他只想让朱家子孙拱卫王朝的安全。当然,朱元璋也意识到这些手握重兵的皇子们或许会有可能给大明王朝带来隐患,于是他就想到了一个约束这些子孙们的办法来,就是制定大明皇明祖训约束每个皇子皇孙们要遵纪守法。只是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千辛万苦制定的约束皇子皇孙们的皇家法律,到头来还是没能阻止皇子们对帝位的觊觎,最终导致了靖难之役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