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在我国古代,什么样的人才能在死后被追封谥号?

谥号是在人死后,后人称呼他的称号,这是一种敬称,被追封谥号的人往往有着杰出的贡献和很高的地位威望。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比如千古一帝秦始皇,其功绩和过错,不仅难以给出定论,也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所以,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

总的来说,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那么,具体来说,什么人才有资格享受谥号的待遇呢?对此,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除了周天子及其夫人外,各个诸侯国的君主、卿大夫等也有资格获得谥号。但是,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秦朝后,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因此把它废除了,而这导致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却没有谥号。

在刘邦建立了西汉后,谥号这个规矩得以恢复。同时,汉朝皇帝立下规矩,只有生前达到侯爵及其以上的人,才有资格享受谥号。在唐朝时期,谥号是官职三品以上的人才享有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唐代还有一种私人“谥号”。如孟郊死后,韩愈为赞扬他贫且艰的性格,私谥为“贞曜先生”。方干,则被门人私谥为“玄英先生”,称赞他是通玄入妙突出的人。

再者,既然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那么这个谥号肯定是有褒有贬的。所以,谥号在起初的使用上,主要还是“美谥”、“平谥”,毕竟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讲究“死者为大”。不过,对于极少数过世的历史人物,因为其生前的恶行太过严重,所以被给予了“恶谥”。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就是西周时期被国人赶下台的周厉王。与此同时,自西周开始后,谥号的用法日益明确化和礼仪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为了恢复周礼,挽救东周崩溃的宗法制和礼乐制等制度,编写了《谥法解》一书。由此,该著作也成为汉朝等朝代实行谥号的主要根据。

最后,当谥号发展明朝和清朝时期,其处理权交由礼部来负责执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谥号有关的历史故事比较多。就三国时期来说,公元229年,蜀汉重要将领赵云去世,但是,后主刘禅在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等人均享有谥号的前提下,居然没有给赵云追谥。直到公元261年,赵云已经去世三十多年后,刘禅下令追谥赵云,姜维与众臣商议后建议刘禅追谥赵云为顺平侯。此外,同样在三国时,曹丕的儿子曹睿在世时就迫不及待的自称为烈祖明皇帝,这显然和谥号只有死后才能获得相冲突,一度成为了笑柄。

同类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