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刘备前半生碌碌无为,为何起兵之后能平步青云

大器晚成者自古有之,刘邦与项羽争霸的时候已经四十岁了,刘备刚起兵的时候也已经年近三十,但是他们都成功了,这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刘备的成长经历非常励志,他祖上是西汉中山靖王,但血缘经过了几百年的稀释早已经不被当朝皇家承认,再因为早年丧父的原因,以至于他家徒四壁,一度要靠卖草鞋讨生活。后来爆发黄巾起义,27岁的他决定放手一搏,配合官军歼灭黄巾贼获得了一些战功成为了县令,完成了从草根到士人的转变。

后来天下大乱,刘备以一个君主的身份自立门户,开始参与争霸天下。曾经得到过徐州、豫州,但实际上没有很好守住这些地方,为曹操做了嫁衣,前半生从河北打到荆州却一事无成。很多人认为这是刘备没有碰到诸葛亮、前期没有强力军师辅佐的原因,但实际上不是最关键的因素。庞统指出的问题才是刘备难以发迹的真正原因。

庞统和刘备的对话

赤壁之战后刘备已经夺下荆州,对外继续保持和曹操的敌对关系,同时交好东吴和益州刘璋。益州因为军事力量不足,多年来攻打汉中却没有收获。这一次刘璋愿意为刘备提供钱粮攻打汉中,刘备欣然同意。按照军师诸葛亮的建议,益州必定是蜀汉的囊中之物,所以本次刘备入蜀的最终目的就是夺取益州。而诸葛亮留守荆州防御东吴和曹魏,庞统就是本次攻略益州的军师,两人在行军路上除了制定策略之外,也交换了很多意见和看法。

《三国志》注引《九州春秋》:"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统曰:'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

在庞统看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国贼,我们竖起反曹大旗是对的。但现在曹操的综合实力是我们的好几倍,虽然他战略收缩,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开始反攻。建议集团的精力不要完全放在曹操身上。而是先提升我们的实力,等我们的地盘足够大,军队足够多的时候就可以和他决战了。

但刘备认为我们和曹操已经势同水火,必须针对他,他手段残酷我就温和,他诡诈没有忠诚我就树立一个忠君军爱民的形象,全部和他朝反方向走。因为现在天下人还是心念汉室的,我这么做就可以凝聚足够多的人心和支持,势力自然越来越大。像曹操这样的小人、奸臣行为我不愿意做。庞统又为刘备例句了春秋五霸的故事,建议他获取名声的时候也要敢于下黑手,这样才能尽快让自己成长,但刘备并不任何庞统的理念。

用当下的眼光来看,曹操的发迹史虽然非常狠辣,但在那个乱世里却很受用。他原本只是一个小诸侯,占据了陈留这块四战之地,周边的诸侯一个个比他还要强悍,曹操随时都会被其他人吞并。但诡诈的曹操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像一个外交官一样经常在周边势力周旋,打探各自的实力和势力间关系情况。遇到相互敌对的势力,曹操就教唆他们打仗,让他们内耗。遇到联盟的势力,曹操就各种离间对方,让双方相互猜忌直至联盟破裂。而曹操本人则趁着诸侯们相互打仗的时候修生养息,等相互间两败俱伤时再出兵歼灭对方,夺取最后的胜利,不到8年时间就统一中原。

官渡之战时袁绍的实力强于曹操几个档次,曹操虽然心虚但也无惧,拼尽全力制造各种小胜仗,终于换来了火烧乌巢的机会。这里是袁绍大军的军粮所在,曹操不顾一切烧毁了袁绍大军的粮草,使得袁军崩溃,不是逃散就是投降。而投降的那群人却被曹操直接坑杀,理由就是没有足够的存粮养他们,由此得到了屠夫的称号。但正因为歼灭了袁绍的有生力量,袁绍从此元气大伤,几年后被曹操吞并,曹操引起成为天下最强的诸侯。

刘备因为注重名声,失去了很多次机会

可以说曹操的发迹过程是用了很多黑手段,甚至被天下人责骂,但丝毫不影响曹操势力的扩张。而反观刘备,明明很多次下黑手可以让集团发展,但刘备却不乐意。

曹操南征的时候荆州牧刘表离世,因为曹操之前的黑历史,此时荆州人心惶惶,急需一位勇敢、有魄力的人来支撑局面。当时刘表的继承人刘琮是一个软弱无能之辈,明明可以率领荆州抵御曹操,没想到直接投降曹操。当时刘备在襄阳城外驻扎了2万大军,很多人建议直接强攻襄阳,从刘琮手上夺取荆州统治权来抵抗曹操。但刘备却认为刘表待自己不薄,夺人基业不可取,于是带兵去江夏布防。尽管后来刘备还是通过赤壁之战夺下了荆州,但荆州已经满目疮痍,和之前对比性价比太低。

还有这一次攻略益州,庞统认为既然刘璋如此相信我们,那我们在宴会上就可以直接斩首刘璋然后夺取益州,这样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拿下益州了。但刘备认为刘璋和自己同宗,况且刚到益州也没有民心,这么做有伤天和。而是采用了稳扎稳打的方式夺城,尽管3年后也拿下益州,但刘备还是从荆州抽调了2万大军支援,以至于埋下了丢荆州的伏笔。而且军师庞统在本次战役中阵亡,实在是惨胜。

同类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