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一个人可谓大名鼎鼎,他就是《马可·波罗游记》的作者马可·波罗。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商人马可·波罗横穿亚洲大陆来到中国,《马可·波罗游记》又名《寰宇记》记载了他在中国的经历,首次向西方人展现了中国的繁华富饶,享有“世界第一奇书”的美誉。
然而,却有人公然质疑,认为马可·波罗从来没到过中国。事实果真如此吗?
首先,马可·波罗不是《马可·波罗游记》的执笔作者。《马可·波罗游记》并不是马可·波罗本人撰写的,至少不是由他独自完成的——这部书是由马可·波罗讲述,由名叫罗斯蒂开洛的人笔录,两个人合作完成的,为了“哗众取宠”,该书到底经过了两个人多少的“艺术加工”,我们则无从得知。
其次,马可·波罗在吹牛。其实,早在1298年该书诞生之日,就已经有人提出了怀疑。一些人将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所描写的令人震惊的东方景象称为“天方夜谭”,甚至有人在马可·波罗临终前还劝说他放弃自己在书中所说的谎言。对此,马可·波罗的回答是:“我说的还不及我所见到的一半!”
马可·波罗生前有一个外号叫“百万马可”,言外之意是说他善吹牛皮,这可能与以他名字命名的那部游记有关。
尽管马可本人一再声称他讲的都是亲眼所见,但仍有许多人对他的“游记”的真实性表示怀疑。
最初,马可的“老乡”对马可本人及其游记的怀疑只是感性上的,他们认为“百万马可”的话当不得真。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扩大,这种怀疑开始走向理性化。1982年,英国人克雷格·克鲁纳斯在英国《泰晤士报·中国增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探险家的足迹》的文章,声称:“他可能根本就没有访问过中国。”该文于同年7月翻译成《马可·波罗到过中国没有》刊登在《编译参考》上。文章提出了4个疑问:(1)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没有一件可供考证的关于马可·波罗的史料。(2)《马可·波罗游记》中很多地方充满着可疑的统计资料,把中国丰富多彩的景象搞得灰蒙蒙的。(3)中国两件最具特色的文化产物茶和汉字,以及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在书中都没有提到。(4)《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许多中国地名用的都是波斯叫法,有可能马可只到过中亚的伊斯兰国家。其原因很可能是:游记不过是在某种波斯的“导游手册”的基础上“写”成的。
克鲁纳斯提出的这4点疑问是任何人也回避不了的。克雷格·克鲁纳斯由此认为,马可·波罗及其游记长期以来受到的重视、享有的名誉不过是建立在假象之上的,“马可·波罗和罗斯蒂开洛合作的这场‘幻想之旅’应该说是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幻想之旅’了”。罗斯蒂开洛在狱中将马可·波罗口述的东方经历整理成书,可以说是游记的另一作者。在克鲁纳斯看来,马可·波罗根本没有到过中国,所谓游记不过是两个幻想家合作的骗局罢了。
有人认为,《马可·波罗游记》中也有“证据”证明马可本人确实来过中国,这个“证据”就是书中大加渲染的“襄阳献炮”事件。
其实,在“襄阳献炮”这件事上,马可·波罗犯的不是夸大的毛病,而是歪曲事实。马可·波罗说,1273年年初,元朝进攻南宋的襄阳城,久攻不下。这时他向大汗进献了一种新式武器,叫作“茫贡诺”,“形甚美,而甚可怖,发机投石于城中,石甚大,所击无不摧陷”。在这种新式武器的强大攻击下,襄阳城很快失陷。马可·波罗声称:“此皆尼古剌阁下、其弟马窦阁下及其子马可阁下之功也。”
襄阳之战中,元军能够最后攻下城池,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襄阳炮”这种新式武器。问题马上就来了:
1.“襄阳炮”是谁制造出来献给元军的呢?
马可·波罗说是他和他的父、叔,而史料上的记载却是个叫“亦思马因”的回回人。《元史·方伎传》:“亦思马因,回回氏,西域旭烈人也。善造炮。至元八年与阿老瓦丁至京师。十年,从国兵攻襄阳未下,亦思马因相地势,置炮于城东南隅,重一百五十斤,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
白纸黑字,写得十分清楚,这种“襄阳炮”,是来自波斯的回族人亦思马因进献的。
2.“襄阳献炮”事件的另一大疑点是:时间上对不上号。
《马可·波罗游记》中称马可一家来华的时间为1275年,而襄阳城早在两年前,亦即1273年的正月就已被元军攻下,何用他们再献炮攻打呢?《马可·波罗游记》中既然存在着这么多的疑点,那么,马可·波罗本人是否真的到过中国,就是个十分值得怀疑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