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的心为和平跳动,让我们的眼睛期待和平。”以色列前总理伊扎克·拉宾1995年11月4日在他遇刺前的最后一次讲演中这样说。但是,拉宾没有亲眼看到和平,他的死让他本来希望和平的地方变得更加动荡不安。拉宾走后的10年,以巴双方经历了数不清的自杀爆炸、“定点清除”、国际斡旋以及和平谈判,和平距离两个民族依然那样遥远。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年埃及总统萨达特为了谋求与以色列的和解,被本国的极端分子杀害。15年后,当拉宾在向阿拉伯伸出橄榄枝的时候,也遭遇了同样的厄运。
拉宾遇刺的导火索应该是《奥斯陆协议》的签署。《奥斯陆协议》是1993年9月以巴双方在美国白宫正式签署的一项旨在实现以巴永久和平的框架性协议。根据协议,以色列政府首次正式承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为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代表,巴解组织同时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奥斯陆协议》一经出台就遭到以色列右翼势力的强烈反对,这样的做法在一部分以色列人看来与卖国贼没什么两样。但为了中东的和平,《奥斯陆协议》获得了整个世界的赞同。为此,当时的以色列总理拉宾、外长佩雷斯与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共同获得了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
协议签署一周后,拉宾在议会中遭到空前抵制,拉宾被强硬派指责“出卖了犹太人的利益”,协议最后仅以一票优势获得通过。《奥斯陆协议》使拉宾在以色列国内的形象两极化,大部分人将他视为带来和平的英雄,小部分人则视他为出卖国土的叛徒。国内的反对势力丝毫没能动摇拉宾通过谈判“以土地换和平”的决心。在随后的两年里,随着和平进程的稳步发展,双方又签署了“加沙-杰里科协议”和“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过渡协议”。这两项协议被普遍认为是《奥斯陆协议》的组成部分。
但是,从1994年起,双方极端势力开始蠢蠢欲动,巴极端组织的“人体炸弹”开始在以色列城市接连炸响。以色列极右势力在全国掀起了抗议浪潮,拉宾被攻击为“卖国贼”和“刽子手”,是在“以土地换炸弹”。
拉宾的遇刺是在很多人的预料之中发生的。根据政府调查的结果,刺杀拉宾的凶手一共有3名,分别是阿米尔兄弟和斯戈尼克。3人都是以色列人,分属于不同的极端组织,后来警方又陆续抓到了4名嫌疑人,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参加了对拉宾的刺杀行动。但是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随着案情的深入,出现了令人震惊的情况。以色列的情报部门卷入了这场谋杀行动,这让很多人不能接受,但是更不能让人接受的还在后面。
当年曾拍下凶手阿米尔向拉宾开枪过程的业余摄像爱好者罗尼·肯普勒在接受以色列《国土报》记者的采访时透露,是特工的一贯疏忽最终导致了拉宾遇害。根据他于1995年10月15日在特拉维夫市政厅前广场所拍摄的录像带画面可以判断出,高大的肯普勒就站在离拉宾很近的位置进行拍摄,他的摄像机有几次甚至碰到了拉宾,保护拉宾的特工并不认识他,但没有一个人出来将他推开。20天之后,就在同一个广场,拉宾被反对他和平政策的犹太右翼极端分子阿米尔枪杀。
肯普勒说:“只要看看这盘录像带,你就会发现,特工们的玩忽职守使刺杀拉宾成为一件非常容易的事。”而这同政府的夏姆加尔调查委员会所作调查报告的结论是吻合的。肯普勒认为没有必要再对拉宾遇刺案进行重新调查,因为事实是显而易见的。当时,以右翼势力坚持“拉宾遇刺是工党政府策划的一个阴谋”,即为了击溃反和谈势力,拉宾的顾问班子便拟订了一个秘密计划——对拉宾进行一次假谋杀,以此嫁祸给右翼集团,但没想到反而弄巧成拙,真的杀害了这位总理。
肯普勒和他的录像带的出现使右翼集团为“阴谋说”造势增添了新的砝码,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如广场上那么多人,为什么肯普勒的摄像机偏偏对准了凶手阿米尔?为什么肯普勒在遇刺事件发生一个多月后,才对外公布他持有刺杀过程录像带的消息?他们还声称肯普勒本人就是以色列国家安全总局辛贝特的一名特工,参与了“假刺杀”的阴谋。
工党和右翼势力为了各自的政治利益,一直想将责任推到对方的头上,试图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在政治中赢得主动。拉宾的血就这样白流了,他的死没有换来和平的进程,却成了两大势力争夺政治地位的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