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解之谜
三国那事儿:身为久经沙场的名将 于禁为何会遭关羽水淹七军?

  关羽“水淹七军”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篇章。按照小说的描述,当于禁率领七军兵临樊城城外后,关羽利用七军在低洼处扎营的致命缺点,放火将七军淹没,生擒了七军主帅于禁和先锋庞德,取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其声望也达到了巅峰。那么,小说中这一精彩篇章是否为历史的真实呢?这其中又有哪些疑问呢?

  首先,于禁统率的七军被关羽全歼确为历史的真实。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当时,于禁率领七军三万多人增援曹仁镇守的樊城,但遭到关羽的全歼。按照《三国志•关羽传》载:“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相关的记载在《三国志》的诸多传记中皆有出现,足以证明此事的真实性。

  不过,在这些记载中大都有“七军皆没”这四个字,尽管仅仅两字之差,但含义却截然不同。按照史料的记载,关羽之所以获胜,是因此汉水暴涨,将于禁的七军淹没。此时,关羽发动攻势,这才将于禁所部全歼。而在《三国演义》当中却变成了关羽主动拦河蓄水,将七军淹没,这是历史与小说的第一个区别。

  从史料记载来看,在“水淹七军”之前,已有部分曹魏官吏预测到樊城在秋季会发生汉水暴涨的现象。例如《三国志•温恢传》中,时任曹魏扬州刺史温恢就曾经这样说过:“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从这段记载可以发现一个很奇怪的问题,连温恢都知道汉水在秋季会出现水患,为何于禁却对此一无所知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于禁这位曹军名将的经历。自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投靠曹操后,于禁南征北战,足迹遍及中原、关中及汉中地区,但仅仅是在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冬天来到了长江一线参与赤壁之战,对于长江流域的水文并不了解,更不知道每年的秋天汉水会暴涨,因此才会出现扎营地点选择不当、被江水淹没的现象,这才给了关羽可乘之机。

  或许有人会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于禁不熟悉汉水的水文,难道庞德也不知道呢?他为什么不提前向于禁预警呢?这里有个史实需要说明一下。按照小说的描述,庞德是于禁所率七军的先锋。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庞德早在此战爆发的前一年便奉命随曹仁一起镇守樊城,他的身份是曹仁的部将,而并非于禁七军里的先锋。

  了解了历史上庞德的真实身份,及很容易解释庞德为何不向于禁预警的原因。真实的历史是这样的: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后,曹仁派庞德出城与关羽交战。在与关羽的战斗中,庞德表现神勇,令关羽非常忌惮,两军在城外对峙,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于禁率领七军前来增援之际。

  从史料的记载来看,于禁与庞德在樊城城外并未会合。因此,庞德也就没机会及时向于禁报告秋季汉水会暴涨这一情况,这才导致来后来的于禁七军被淹及被关羽全歼的惨剧发生。当汉水暴涨之际,庞德所部的情况明显要好于于禁。

  据《三国志•庞德传》载:“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与诸将避水上堤。”当关羽向庞德发动进攻时,庞德身边不仅有将军董衡、部曲将董超、督军成何这样的高级将领,甚至还有五伯这样的低级军官,这说明庞德所部依然保持了完整的建制。不过,由于江水泛滥,庞德的退路被切断,只等孤军奋战,面对关羽优势的水军,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同类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