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由此催生的网络文艺蓬勃发展,各门类艺术纷纷在“互联网+”时代主动出击,力图推陈出新。传统曲艺如何融入互联网时代?近年来一直都是不少曲艺工作者着力思考的问题。在不久前中国曲协主办的首期曲艺网络编辑、创作、推广人才培训班上,相关专家纷纷出谋划策,探讨互联网时代传统曲艺的创作、创新路径及规律。
阅文集团总监、起点中文网副总编邓鄂闽认为,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传统曲艺作品,其原始形态都有某一个或某一些通俗文学的影子,而通俗文学的文艺性转换是文艺作品生发的一个重要途径。就目前而言,“网络文学是通俗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正确认识网络文学以及其中所折射出的现实受众心理,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曲艺形式的再创作,这是当前曲艺从业者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邓鄂闽说。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詹新惠认为,当前网络发展所衍生出的传媒技术的发展,会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愈加呈现“云状态”,“多平台共存、多渠道交互、多方式参与,将成为常态。用户在选择余地充分拓展的前提下,对产品与自身需求的契合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她觉得互联网时代的曲艺工作者,应该抛弃以往“一招鲜,吃遍天”的惯性思维,“深入了解受众的心理并作精准分析,这样才能在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更快速地提供有针对性的曲艺产品。”
四川省曲协副主席、成都哈哈曲艺社社长田海龙十分关注互联网时代的相声创作,他认为,“相声这一艺术的活态传承至关重要,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不加甄别、不加选择地将各种‘佐料’加入相声这锅‘老汤’中,那样只会失去原本的滋味,让其变成‘大杂烩’‘四不像’。”所以,“曲艺工作者应当对艺术有敬畏心,这种敬畏源自对历史的尊重,不应该更不能被庸俗、低俗、媚俗所消解。”田海龙说,相声是喜剧,而不是闹剧。
“文艺创作要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江苏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旭东认为,进步的技术是手段、活跃的思维是动力,但为人民说唱、为祖国歌颂,应该是一以贯之的核心,不能有丝毫动摇,“只有做到这一点,曲艺工作者才能在网络时代泥沙俱下的环境中,保证自身清明,进而‘劝人方’”。